美文网首页
白熊效应的启示

白熊效应的启示

作者: 燊燊公子 | 来源:发表于2024-06-23 23:26 被阅读0次

    心理学上有一种白熊效应:当人们试图抑制某种想法或者行为时,反而会导致这种想法或行为更加频繁地出现。

    这一效应源于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韦格纳的一个实验。在实验中,他反复告诉参与者不要去想一只白熊。结果问参与者想到了什么,参与者们无一例外都说想到了白熊。那为什么会产生白熊效应呢?还是与我们的大脑自我监控的功能有关,当我们试图去抑制某种想法的时候,大脑会监控其思维过程,一监控反倒让大脑更加关注想法。

    那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该如何应对白熊效应呢?

    1.面对焦虑,采取行动。生活中的各种焦虑,也会变成一头白熊。今天这个学生不乖,过几天又要上公开课,文件夹里面还有一篇论文没写。与其一直在大脑中想起这些焦虑,或者对抗这些焦虑,还不如顺其自然,还不如直面焦虑。最好的直面方式就是着手去做与焦虑有关的事情。比如上面说到的一个学生不乖让你很头痛、焦虑,不是想着“我怎么这么倒霉啊,遇到这样的学生”,如果常常这样想那么就常常会焦虑。换一种方式,找找原因,开始与这个学生谈话, 并且把谈话记录写下来,开始看各种“问题学生诊疗”,试试里面的方法。失败、没有结果不要紧。最关键的是,面对焦虑,你用具体行动实现了自我抽离。回到学生问题上面,最好方法也是让学生开始采取行动,在行动中获得具体收获。学生计算不会,想要教育就简单教育一下,下面马上让学生去练习计算。

    2.言简意赅,正面要求。作为老师的你,特别是班主任的你,肯定头痛一件事情,好像你每天都在教室里面强调各种常规:下课之后不要在走廊上大喊大叫、上课后不要随意讲话,升旗仪式不要随意走动。但是你越强调,学生好像越是在规则边上疯狂探视。

    这里的白熊好像是你讲的各种规则。照道理,你已经增加了出现频率,学生大脑中应该会更多次出现这些规则啊,但是为什么还是不能遵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人的大脑比较擅长处理具体、明确的信息,但是对于否定词的处理就不那么在行了。这是一种典型的认知习惯与注意力偏差。比如当你听到不要想红色苹果。这个时候,你的大脑首先还是想到一个红色的苹果,然后再去处理否定词“不要”。

    同样道理,当你对学生说,不要奔跑,学生头脑中首先奔跑画面,再是去理解“不要”的含义。所以老师在教室里面发出的指令,都应该是正向阐述的(包括各种班规),不要奔跑应该变成慢步行走。

    以下是一些将否定性班规改为正面阐述型班规的例子。

    否定性班规:不许在教室里大声喧哗。禁止在课堂上吃零食。不准在课桌上乱涂乱画。

    正面阐述型班规:在教室里要轻声交流,保持安静。在课堂上专注学习,不吃零食。爱护课桌椅,保持桌面整洁干净。

    否定性班规:不要在走廊上追逐打闹。严禁抄袭他人作业。不许考试作弊。

    正面阐述型班规:在走廊上要稳步慢行,注意安全。独立认真完成作业,展现自己的真实水平。诚信对待考试,用真实成绩检验学习成果。

    否定性班规:不要破坏公共财物。不准无故旷课。禁止在图书馆大声讲话。

    正面阐述型班规:爱护公共财物,共同营造良好环境。按时到校上课,不随意缺勤。在图书馆保持安静,尊重他人阅读。

    我们应该多用一些正面的纪律规定,规避白熊效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白熊效应的启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pr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