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恰恰天蓝
1
很长一段时间并持续到现在人类累积的「知识」绝大部分以书本为载体得以存储和传递,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储存逐步从实物书本正转向云端(实质是磁盘,只是网络化),并以网络的瞬时性加速了知识的泛滥,网络和云端已经是时下和不远的将来知识传递和存储的主要方式。
2
一、人越来越无知
1、达克效应,指最缺乏(某种)知识和技能的人反而最无法认知自己的这种欠缺。它需要自己在低认知领域有着最低限度的知识和经验,而自己不知道自己无知。
2、网络的知识更新速度更快,网络检索知识的速度更快,并且还能更好地找出关联,总有一天,数字巨人会占上风。
3、学习者必须掌握足够多的事实,才能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及其欠缺部分心中有数。只有这样,他才能免受达克效应的影响,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借助谷歌补上自己所欠缺的部分。
4、共同的文化参照点能够提高沟通的便利性和丰富性,对所有人都有好处。
5、人们知晓的信息越来越少,因为没有必要了。这是个理性无知的黄金时代,也是为无知开脱的黄金时代。
6、无知可以是理性的。很多时候,为获取知识多付出的努力,超出了获取知识所得到的优势。(Anthony Downs)
7、重大的风险倒不在于互联网让我们知之甚少,或是接收到了错识的信息。相反,重大的风险在于,它有可能令我们陷入「元无知」(meta-ignorant)状态,即无法意识到自己无知的状态。
8、谷歌效应,意思是能在网上找到的信息,大脑会自动遗忘。
9、互联网不会让人变蠢,但它会让人们更难意识到自己对哪些事情无知。缺乏知识会扭曲人们构建世界的心智地图。这些曲解会影响到人们在私人领域各公众领域的选择、行为和观点。
10、公众的历史知识少得可怜。
11、我们生活在一个达克效应主宰的世界里。公众对自己的无知状况不知情。无知是全球性的。
12、科学越进步,人类越无知。科学被展示,但从未被了解。
13、互联网会让我们健忘,让我们粗心大意,甚至信心过度膨胀。
二、那些让人更富有和幸福的知识
回答所谓的「琐碎问题」的能力,跟较高收入和乐活人生是挂钩的。就算排除了正规教育年限和年龄因素,知识红利论断也常常站得住脚。
1、知识最丰富的人已婚的概率最大。婚姻可以增进知识水平,而单身有可能限制知识的获取。
2、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是预测收入水平的最佳因素。
3、如果说有哪一类的专业知识跟收入水平相关,你大概会猜测是个人理财知识,你猜对了。
4、常识性事实知识预测收入水平的效果远远超过受教育程度。
5、钱也许真的没法买到幸福,但无知却经常导致不幸。
6、实事性知识与收入存在相关性。相关性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7、有可能,那些脑袋里装着大量事实的人更精于创新;还有就是能学会并记住大量常识性知识的人,说不定同样也能学会并记住大量和金钱有关的知识。
8、广博的知识导致高收入,高收入又导致了博学多识,两者互为因果。
9、年收入7.5万美元是个拐点。(在美国)
10、一般知识水平与收入水平有很强的关联性,但跟幸福则不存在关联性。
11、科学知识和收入水平没有显著相关性。
12、拼写或语法错误跟年龄、收入,甚至受教育程度之间没有相关性。尽管收入水平并未表现出与拼写正误的显著相关性,但趋势却是正向的,即拼写正确的人挣的钱更多。
14、发音正确与否与收入水平是相关的,而相关度很高。作者猜测,正确的发音是他人判断当事人是否受过良好教育的一种手段。因而说,你知道些什么不重要,但让别人知道你受过教育很重要。
15、网络红人有着一群狂热的青少年粉丝,并以向他们卖弄魅力为主要工作。
16、发现青少年几乎只听当代流行音乐,但大概在33岁这个时间点,绝大多数人彻底不再听当代热门歌曲。
17、没有知识,何来信仰?
18、宗教信仰与幸福度、收入或人际关系的情况不存在相关性。
19、文化知识和收入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小到惊人。
20、人一定要自律。
21、一个没有受过财务金融教育的人有了信用卡、学生贷款和抵押贷款,就和没受过训练的人坐在方向盘后面一样,对自己对社会都很危险。(John Pelletier)
22、在许多方面,社会奖励的是专家,而非通才。
23、常识性事实知识预测收入水平的效果远远超过受教育程度。
24、功夫在课本之外。
25、我们把关注度投向何方,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John Ciardi)
26、终身学习,学习不仅改变了思考习惯,还改变了大脑的解剖结构。
三、成为人生赢家
个人可以利用当今的媒体「通晓世情」;
1、高手有更好的直觉。他们花费更多时间分析有希望的步法,对糟糕的步法不怎么花时间分析。初学者做的正与此相反。
2、互联网似乎使判断真相更困难而非更简单了。(Dean Miller)
3、渴望见多识广的人不应该过分依靠定制新闻。策略是充分利用定制新闻,但避免用它代替更好的新闻来源。
4、人们更多从越来越小的屏幕上获取信息。
5、新窗口一打开就指向搜索页面,这就不会分心了。
6、我的第二个方法是时不时挪开爆米花。
7、以协商的方式化解公共冲突。
8、狐狸式哲学,即拥有广博的常识性知识。
9、不要一味强调方法性知识的学习,掌握广博的事实性知识依然非常重要。
10、与专精的刺猬型人才相比,成为广博的狐狸型人才,才能为你带来更多的知识红利。
11、避免定制化信息和通过算法获取知识,你的知识大餐需要需要优质均衡的营养。
12、只有通过提高搜索、逃离定制2种方式,成为狐狸型人才,掌握着多元广博的知识链头,才能过上更加富有与幸福的未来人生。
3
我的其它感悟
1、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新方法却并不知道知识本身。(事实上,大部分人并没有掌握,比如高效的搜索技能)
2、能在网上找到的信息大脑就会自动遗忘。大脑更倾向于记住那些不久就会消失的信息,而对于网上很容易就能获取的信息则选择性忽略。这一现象被称之为,谷歌效应。(那是我们没有去做强化记忆这个动作,不存在直接因果)
3、掌握事实性知识依然非常重要,甚至事实性知识更为重要。必须掌握足够多的事实,才能对自己掌握的知识及其欠缺部分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元无知」,也只有这样才能借助谷歌补上自己所欠缺的部分。「元无知」是指,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过去的无知,是在考场上犯愁。现在的无知,是面对搜索框,不知道输入什么。(没有人说不重要呀,奇了怪了,难道是诡辩,提出来一个不存在的伪命题,来证明它的错误)
4、作者的论证有问题,调查问卷并不等于实验。这种调查问卷加自己感觉形成结论的方式应是归纳演绎比较低层面的。它的致命缺陷是样本。
5、信息爆炸时代,为什么人却越来越无知?这不是必然吗?原来只是面对家门口平静的小池塘,现在是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了解、学习、掌握得过来吗?且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为了维持生存,人们更趋向于掌握即用的应用知识,更无法全面掌握,但总的来说,比之古人,比之未开化之乡下人,有过9年义务教育现代人总归有知得多。
6、本书几乎全是西方案例,局限性更加明显,大量的文章篇幅是调查实录,我真怀疑作者是卖观点的,为了维持这个观点想方设法弄出这么一大堆调查来。用表象代替实质,由表象推导表象。
7、全书结构松散,逻辑严重缺位,案例只靠堆砌,用相关性来解释问题,通篇充斥着「模棱两可」的用词,难道只是告诉我们:我的结论仅供参考?(当然结论我认同,此种书与李笑来的书比起来差的不是一个档次,或许,作者根本就没这样考虑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