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情绪具有进化的适应性,但在人类看来,情绪化的行为是很不理性的,是动物性的。人真正区别于动物的是人类特有的理性行为。
比如,当我们感到饥饿的时候,并不会随便去吃眼前能够看到的食物,我们会先考虑这块食物的归属权问题,食物有没有过期,以及当下是不是吃东西的时机等等。
当我们对一个人愤怒的时候,我们也不会马上抡起拳头,当然也会审时度势一番,我能不能打得过他,揍完他有没有后果,是不是让警察来对付他更合适等等。
当我们开心的时候,比如和一群朋友出去玩,这并不会让我们失去节制,每天出去玩(当然,有时候会如此),我们仍然会权衡利弊,今天是不是有更重要的事,玩多了是不是浪费时间,跟朋友出去女朋友会不会不高兴等等。
之所以人类需要进化出理性行为,正是因为情绪行为存在先天不足。
首先,情绪是当下的,当下对我们有利的事,未来未必对我们同样有利。比如出去玩,当下很开心,而在家里学习会比较麻烦,但是,学习可以为未来储备知识,而过多的玩耍时间却会占用大量的学习时间。所以,理性行为教会了我们延迟满足。
其次,情绪一般一次只针对眼前的一件事,但也许你面临的麻烦并不只有一件事。比如与朋友出去玩和陪女朋友只能二选一,情绪只能告诉你当你做出选择后的感受,却无法帮你预知未来。但是理性可以帮助你比较两种选择。
最后,情绪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对行为的作用时间一般也较短。当情绪平复之后,当下行为的动机也会下降,而情绪的持续时间一般为几分钟到几天。但理性行为却可以持续很久,甚至可以跨度几十年,持续一辈子。
所谓理性是指人类通过认识、思维而采取行动的意志和能力。康德认为,理性是人类的认识能力。
理性认识存在三种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概念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状态或属性的定义,判断主要指对事物状态变化规律的识别,而推理是根据状态变化规律对事物从初始状态向未来状态变化的预测。
理性行为即是根据这种预测来做出相应行动。所以理性也可以理解为有目的的行动,我们通过制定目标和计划,并采取行动来实现我们的目的。
反之,情绪引导的行动很多时候并没有明确的目的,因为没有目的,所以也不需要计划,它只是由情绪的方向,即正向情绪还是负向情绪来决定我们是采取行动还是避免行动。
情绪行为有时候符合我们的自身利益,但很多时候并不符合。不过,由于情绪行为往往并没有通过我们的意识去主动思维,因此,如果行为不合理,我们也许会为意识没有参与行动而感到后悔,但即便行为合理,我们也并不会因此感到自豪,因为那不是我们有意为之的。
理性行为则不同,它是我们自主意识的产物。如果行动实现了最初的目标,则我们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或价值感;如果行动未能实现既定目标,则我们会产生沮丧感或失落感。
这些感觉体验将通过不断地调整行动来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行动指南库,所以它也是基因演化馈赠我们的礼物。
理性行为带给了人类成就感和价值感,反过来说,这些正向的感受也就成为了人类行为的动机。为了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价值感,人类不断地为自己设立目标,并制定计划,探索实现。
这就是马斯洛所说的第五层次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我将之称为探索需求。探索需求属于人类的高级需求。
除了成就感,基因还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美好感受,即好奇心。
好奇心是指人类对未知事物状态属性和变化规律保持持续探究的热情,它是人类理性行为的不竭动力。
人类探究事物的目的,既有功能性的,即为了生存和繁衍的某些具体目标,比如狩猎、娱乐等;也有非功能性的,即纯粹好奇心的引导,比如探索宇宙等创造性活动。
不论是功能性探索还是非功能性探索,解决问题、达成目标都能给我们带来成就感和价值感,这种感觉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