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迈克·尼科尔斯
主演: 汤姆·汉克斯 / 朱莉娅·罗伯茨 / 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 艾米·亚当斯 / 裘德·泰勒 / 更多...
类型: 剧情 / 喜剧 / 传记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语言: 英语 / 达里语 / 阿拉伯语 / 俄语
上映日期: 2007-12-21
片长: 102 分钟
又名: 盖世奇才 / 韦氏风云
IMDb链接: tt0472062
无论给与一种什么样的理由,如果个人能够主宰战争的发生或结局,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世界是非正常的,但历史告诉我们,所有的战争都是由个人主宰的,而且我们还会将这个主宰者当成英雄来崇拜!
不知为什么,看完此片首先想到的是《奇爱博士》里那些被异化的的战争狂热分子,正是他们保证了世界的毁灭,虽然原子弹爆炸的景象是那么壮美!《奇爱博士》以幽默的手法演绎了冷战的神经性,而此片故事发生的时候正处于冷战末期。更重要的是,此片是根据真人真事写成的小说而改编的,与《奇爱博士》里的杜撰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无论从何角度而言,将此片与《奇爱博士》之间进行一个比较都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前面说了关于杜撰与真实的区别,也提到了冷战中期与冷战末期的区别,讽刺与幽默风格的区别,其实还有诸如战争狂人与救世主的区别,直接对话与间接对话的区别,军队与政要的区别,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政治与商业的区别等等。但是否我们便由此可以看出两部影片的非主旋律性与主旋律性的区别呢?
这个问题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比较下,我们很难会关注这样一部美国影片,但好在有三位大明星的加盟,使得此片与《奇爱博士》在看点上有了最根本的区别,那就是此片并不是一个寓言,而是关于一个人的传奇经历,人超越了冷战的诸多含义,虽然这个人是一个的的道道的美国人,而且是美国国会议员。
完全抛开政治因素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回到影片本身,回到查理·威尔逊这个人物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美国人。查理·威尔逊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表面上给人一种花花公子的印象,这从影片开始那场盆浴的艳俗中便可以看得出来,但即便是这样一个情节,导演也赋与他多重性格的写真,一边与脱衣舞娘们洗着盆浴,一边观看着电视上关于阿富汗的新闻,于是查理变得丰满了起来,一面可以随心所欲地游走在放荡的环境中,一面却仍然在关注着与政治有关的一切。
毫无疑问,影片对查理介入阿富汗事件的动机进行了最着重的描述,大体上分为三部分,其中最主要的部分是与影片开头在脱衣舞场所看到的新闻是一脉相承的。那则新闻中阿富汗人民对美国有种希望,而这种希望其实是非政治性的(影片所要表达的是这种非政治性)的求救,而面对这样的声音,查理所要做的便是展现出美国的人道主义精神,但当他亲临了难民营以后,看到了那些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难民,这种人道主义的动力便发挥到了极致。
而乔安妮地介入则表明了查理的另外一个动机,那就是在中东地区建立起美国的大国形象,同时也是为自己积赞下政治资本。而特工埃弗拉考脱斯的参与目的更加明确,以阿富汗为战场,打击苏联政体,以期取得冷战的胜利。
人道主义在特工的介入下立即产生了不一般的效果,从非政治性转向了政治性,其实这对于查理个人仕途来说是相当有利的事情,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尤其是所谓主席的加入,面对着那群渴望拿起武器的阿富汗人民,这种转变算是彻底成功了。于是,难民已经不是影片着重的表现,那一架架被击落的苏军飞机成为查理战争的胜果。
人道主义,国际地位以及打击冷战对手构成了查理行为的三大动机,而随着影片的进行,三种动机的份量也逐渐发生着变化,当影片结束,苏联解体,查理受到表彰的时候,我们知道这场阿富汗战争的最终胜利已经远离了人道主义,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冷战的胜利!查理的眼眶湿润了,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从一个人道主义者完全变成了政客!
当胜利来临之时,只有特工弗拉考脱斯具有清醒的头脑,他提示查理应该继续帮助阿富汗实施教育,是不是要还给查理以前那个人道主义议员的身份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查理在最后的会议上却明确表示,美国帮助了阿富汗,这件事必须让阿富汗人记住,这番言论却与人道主义无关了,这正是查理个人的悲哀,也表明他的传奇其实是政治性的!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查理的私生活,这无疑为影片增加了许多有趣的看点,但随着影片的深入,那些放荡的行为在逐渐减少,一个政客是不可能有这些私生活的,这也证明了查理的转变,人道主义精神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同样的,阿富汗人民从难民到战士的转化也是对查理转变的一个佐证!
此时我们再体会导演的动机,用一个主旋律包装下的真人真事改编而成影片,通过查理这个人物的传奇变化来讽刺政治对人道主义的伤害,这与《奇爱博士》中的怪诞手法其实具有相同的力度,只是这种包装实在过于隐晦了,我们只好把它当作美国的形象宣传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