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记错,电影《到阜阳六百里》在腾讯视频上的评分是8.2分,又有文艺女青年秦海璐加持,在一个无聊的雨夜,我开始开看这部阴沉沉的电影,对,阴沉沉不止是窗外的天气,也是这部电影给我的初始印象。
电影一开始,曹俐坐在大巴车上,带着一张生无可恋的脸,眼睛木木地看着车窗外,整个镜头只有黑色、浅黑色、灰色,暗色调。
随后曹俐和谢阿姨住到了一起,从谢阿姨讲述中,我得知:曹俐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和一个混混没领证生了孩子,混混跑了,她把儿子留给父亲,被家里人赶了出来。去深圳创业,开了个小工厂,又被人骗了,无处可去,又回到上海打工。
故事讲到这里,我想她一定是要回家的。整部片子应该就是讲在外艰辛打工,年底回家,可是我猜错了!她卖了剩余的裤子,做了保洁,帮狗子卖完了车票,在一个失眠的夜里,看着儿子的照片,手机打开又合上、合上又打开,屏幕在寂静的夜里亮了暗了,暗了又亮了。狗子在烧烤摊上,对她说,很早就想告诉你了,你爹每年都守在村口等你回来,村里路重修了,怕你找不到回家的路,从天亮等到天黑。听完这些话,她的表情有些克制。尽管这样,就算知道这些,她最后在大家上车前,还是对着狗子说我不回家了。
这是一部初看不咋地,越想越能发现细节的电影。上海距阜阳六百里,十年前也不过半天时间就回去了,“我不回家了”让我想起一句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小时候一直想,回家是件开心的充满期待事,为什么要害怕呢,就算犯了天大的错,家和故乡都会接纳,后来长大了,说我不回家了,是成年人最后的自尊和倔强。大城市不是“我”的家,甚至连一间居住的像样房子也没有,可是它不问姓名,不问过往,阴沉沉地收留每个不回家的人。
影片结尾处,曹俐打开了头顶的窗户,光透进来了,整个房间顿时亮了许多,我想她后半生会幸福的,可以憧憬一下。
影片有趣的地方是,塑造了一个与曹俐形成对比的谢阿姨,谢阿姨开始不打算回家的,老公死了后,她就来上海做保洁阿姨,为了女儿一生的幸福,她不辞辛苦,女儿是她活着的意义和期盼。甚至嫁给了一个利用她来多领拆迁款的上海男人,她说做这么多都是为了女儿,过年不回家不回家,要为女儿多挣钱。接到雇主电话,敲门,门打开后时,她的满脸笑容在一瞬间消失,看见女儿穿着浴袍,她的内心世界坍塌了,什么都没有了。后来她坐上了回家的车,在座位上委屈悲愤地哭起来,她说她要回家这辈子再也不回来了。
对谢阿姨来说,城市带来的伤害,她要回家把它们忘掉,家才是治愈伤痛的地方。
有了谢阿姨的对照,曹俐的处境显得更为难堪,她没有理由回家,她回不了家,家近在咫尺,近在眼前,就是回不了,也不能回,因为曾经的故乡已经早就没有了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