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
古怪的复姓是怎么消失的?

古怪的复姓是怎么消失的?

作者: 占芳 | 来源:发表于2020-04-05 09:08 被阅读0次

              《容斋随笔》札记(12)

    平民社会,姓氏显示身份地位的功能已近乎归零。

    这与姓氏诞生之初已大相径庭,远古时代,姓是高贵的身份,人五人六的,沒个姓还真难抬头做人啊!

    先秦时期,但凡有姓有名的,大都是贵族。

    是个人就有姓,后世平民不甘平庸,趁着礼崩乐坏,各显神通地挂靠、借用,捥到篮子里就是菜了。

    尽管平民尽享姓氏盛筵,本邦人口也爆增,可姓氏的数量却是不断减少。

    一些稀奇古怪的姓氏遭遇无情淘汰。

    这事可不是今人的发现。在近千年前的宋代,就已十分明显。

    南宋洪迈,是举办世知名的“汉粉”,这哥们光精读两《汉书》就三遍。

    洪迈在《容斋随笔》(三笔二卷)中感慨:两汉稀奇古怪的姓,现在几乎看不见了。

    洪老师随手将两汉时的少见姓记录下来。其中复姓四十四个。

    如:胡母、昭涉、息夫、五鹿、工师、马适、红阳、索卢、公乘、屠门、瓜田⋯⋯

    看来,这些复姓,在宋南时已经很少见了。至于为何如此,洪迈也不清楚。

    几乎与洪迈同时代,有一个专门研究姓氏的素人,叫邓世名,他曾花几年时间,搞出了《古今姓氏书辩证》科研成果。

    按邓的考证,洪迈举说的这些稀姓,似乎都大有来头。

    战国齐宣王的舅舅胡公,封土是姐姐的地,所以就以胡母为氏。

    五鹿”也是,当年晋文公封舅舅犯于五鹿,也就以五鹿当姓氏。而东汉《风俗通》抛出别样观点:五鹿是个官名,此为以官为氏。

    息夫”却是邦名,出自周王姬姓。当时息侯封地息夫,没想到鲁庄公十四年,楚文王灭了息侯之国,息侯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了。

    当然,汉代之前的许多复姓,也有出自藩夷,用的是少数民族的姓氏。

    《汉书·功臣表》中有个毕侯,叫马适育,书中还有位大内卫队长叫马适建的。

    别以为是姓马的哥俩儿!人家姓马适。

    这个复姓为藩姓,出于古秦陇间的赵郡。

    红阳”也是传统复姓,是左氏传所说的遂国人四族之一。

    隋唐时大学问家颜师古说:“姓红阳,长点心,别弄错了。”

    怎奈魏晋隋唐,阀阅巨姓日显,谁还管他娘的祖宗牛不牛?照错不误!

    本邦远古,姓氏两歧。仅仅有姓没氏,那是你家族人丁不旺,得吃药。

    上古时著名八部姓:姬、姚、妫、姒、姜、嬴、姞、妘,专和女人较劲。

    因姓起于母系,氏起源于父系。

    黄帝部落居临姫水,炎帝氏族住滨姜水,便分别以姬姜为姓。三皇五帝,八囯联军,瓜分了八大姓。

    此说也让人犯疑:若说水育人类,姬姜二河怎么也得三点水啊?这姓本身就烙着深深的男权印痕。

    八姓以女字傍相关,就是母系社会?有人还说是为了繁殖呢!就像“姓”,阴阳搭配生情无罪,此为天性。

    从这个角度,姓的繁盛,还真的与繁殖能力有关。

    因此,给血统代言的姓,整天牛哄哄的,交配权的背后是优越地位、富足食物。

    而氏就稍逊一筹了,只代表职官、居地、职业。这东西天生就带着不确定性,不知啥时候就变了。

    氏本是姓的分支,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衍生出来的分支。

    秦以后姓与氏合一,遂称“姓氏”。洪迈所说的汉代稀姓时,早已姓氏一体。

    今天,我们说是炎黄子孙。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晋代《三语》对此解释:黄帝虽25个儿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

    后来的五帝少昊、颛顼、喾、尧、舜以及夏禹、商族的祖先契、周族的祖先农神后稷等,都是黄帝的后代。

    后稷承继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

    周天子姬发封诸侯时,其中姬姓国53个。姬姓演支出411个姓,占《百家姓》总姓504姓的82%。

    黄帝的祖宗地位,是到今天才完成的。

    汉代时,黄帝不仅没爬上神坛,还是被吐槽的对象。

    先是司马迁老师,说黄帝姓公孙,压根就没提什么姬姓。

    接着,寻仙问药毁掉秦帝国的术士们,疯传黄帝晚年神神叨叨,一心练仙。功成升天,在天庭不过当个中等的真人,以为这是人生理想。

    这伙妖士搞乱了意识形态,更搞乱了法统传承。

    黄帝就出了姬姓、公孙姓、轩辕三姓。黄姓啥?人们吵吵闹闹争论了几千年。

    现在想来,黄帝的公孙完全可能是氏,他老人家姓姬、氏公孙、号轩辕,这是后辈成全祖宗的说法。

    把远古黄帝的姓搞混了,一点也不奇怪。汉以前的人将《左传》的作者左丘明的姓也弄错了!

    东汉应劭《风俗通》上说:丘姓就是鲁国左丘明的后代。左丘就特么的是一复姓啊!

    礼崩乐坏,人心不古。大伙儿好像都对复姓不待见。

    以居地、官职等形成的姓氏,产生的复姓真不少。

    据《中国姓氏大辞典》记,本邦各民族用汉字从双字到十字复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

    当然,还有七八九字姓,全是少数民族的。

    象左丘明的左丘,显然就是近居之山。左丘,北丘、龙丘、瑕丘、梁丘、逢丘、雍丘、闾丘、麦丘、桑丘、葵丘、蛇丘⋯⋯简直是各种小土包大全。

    而今天,这其中的多数复姓,可能都简化成邱或别的姓了。

    孔圣人老夫子号称有名徒七十二,有三十几人都是姓复姓。

    可历经多朝,许多都让人简化成单姓了。

    清代训诂大家朱彝尊在《孔子弟子考》感叹:孔圣有个弟子叫少叔乘,司马迁的《史记》都简化为一字姓:步,人家是复姓少叔好不好!

    司马大史笔,一不留神改了别人的姓,岂料此事也摊到了自己头上。

    他因李陵案受宫刑,两个儿子司马临和司马观,据说怕受株连而改姓隐居。哥取马字加两点姓冯,弟取司字加一竖姓同。

    当然也有为书写方便改的、为避敌改的、为纪念改、为藩变汉改的⋯⋯

    复姓改单字姓,原因虽复杂,却是先秦姓氏演变中的一个现象。

    今天的许多人绝对想不到,自己的姓可能原是复姓,说不定让哪个祖宗改过的。

    改姓这件事,戎羌夷狄之姓音译成单字容易,而其他姓氏改复姓的很少。

    咱这些孙子也怨不得祖宗,改姓都是让生活逼的,活下去要紧。

    这要按洪迈的观点:姓氏最不可考(《容斋》第六卷),是笔糊涂账。

    他认为除了姚、姜、田、范、刘一些姓氏还有点谱外,其余都乱了套。

    比如孔氏出于商王朝后人宋微子,孔子是他的后裔。但纵观春秋天下,卫有孔达,宋有孔父,郑有孔叔,陈有孔宁,齐有孔虺⋯⋯

    除了那几个大名人,谁知道谁是谁的血脉?

    这样的例子很多啊,春秋战国数都数不过来。

    所以,追祖溯源之事,大理学家朱熹都说:上祭五代足了,再往上捋不清啊。

    本邦五千年,从姓氏滥觞于西周,所谓“周家小史定系世”,到帝国崩裂,便涌起取姓改姓首次大潮。

    而刘汉以平民得一统天下,贵姓之裔全部瓦解成尘。改姓赐姓至王莽新朝的复周古礼,劝夷族归化又掀新浪。

    匈奴单于改汉名、赐汉姓更带动匈奴掌控的鲜卑、羌等各族大改复姓为单姓。

    有专家言,除了商周时代,本邦复姓大繁荣时代是在魏晋南北朝。

    此识颇狭隘。其实,少数民族姓氏早就存在,只是此刻才渗入中原典籍。

    这少有的民族大融合,反而加剧了少数民族姓氏的消亡。

    北魏帝拓跋宏极慕汉化,改拓跋为元。他的学者班子将118个复姓改作单音汉姓。

    史籍中,起源于匈奴的复姓就岀现20个左右,而起源于鲜卑族的复姓和多字姓则多达194个。

    华夏文明以其灿烂的光辉,产生强大的同化力。

    唐皇室虽然母系血统中独孤、长孙复姓源于鲜卑。但大唐二百多年国祚,却完美地诠释华夷融合。羯人、粟特人、突厥人在更多地改汉姓,接受新鲜文化。

    在随后的宋、辽、金、元、明、清数朝,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融合,成为解释华夏文化,包括姓氏文化生命形态的关键。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本邦复姓尚有200多个。而40年后的今天,只存100个左右,大量复姓在时光中消失。

    姓氏发展体现世界大同的特点。本邦99.6%以上的人只使用500个姓氏,14亿人大约一半的人只集中使用19个姓。

    辨郡望高下、明士庶之别,姓氏的这些功能,正淡化成渐行渐远的遗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怪的复姓是怎么消失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fzd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