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修脚的时候,邻座一对40多岁的夫妻在对话(用武汉腔)。
男的略带鄙夷地说:“我发现你总是很容易听信别人的话,别人一说个什么,你不晓得几相信。你看我,别人说的,我就从来不信!”
女的听了,有点恼怒:“你怎么知道我容易听信别人?”
男的继续面露不屑地说:“我还不晓得你!”
女的嘴巴开始不干净:“你晓得个狗屁!”
然后两个人开始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休,谁也不服谁,还各自举出鄙视对方的事例。我们这些听众都面露大写的尴尬:你们可以回家去吵。
2
这样的夫妻其实很常见,或许,他们能够在生活上互帮互助,共同搭伴过日子,却从来也没有真正走进对方的心。
他们有时表面上在责怪,其实是在表达自恋。要么在说:我是对的——你看,你就是我说的那个样子;要么在说:我比你强——你看,你就是哪哪都不如我。就像那对夫妻,男的不但没有体察妻子想表达什么,反而还粗暴地切断了妻子的表达,接着又对妻子进行指责。一个自恋,一个不服,互不迁就。
他们有时表面上在抱怨,其实是在渴望被理解。我的朋友小裴说,她只要给先生说:你妈今天说了一些啥啥啥,我觉得怎么怎么。他总会回应说:“妈年纪大了,难免有一些旧观念,你就别介意这些啦。”这回应,让小裴本来的一点小情绪立刻点燃成怒火。小裴的先生没有接住妻子的情绪,直接用“妈老了”来息事宁人,只会惹得妻子更生气。
责怪也好,抱怨也罢,其实都是情绪。如果对方只看得到话题本身,看不到说话者的情绪,那根本就无法走进对方的心。
难道他们不愿意理解对方吗?也未必。更多情况下,他们只是没有掌握走进他人内心的方法。
3
亲密关系如夫妻、亲子之间,如何走进对方的心?我有一个重要的觉知,那就是,当他(她)向你敞开心事的时候,你是否接纳了他(她)的内在小孩。
这个内在小孩,是我们多年来戴着大人的面具之下形成的一个压抑、任性、自私的孩子。平常我们假装自己很强大、很牛逼、能搞定一切,可是一旦遇到情绪爆发,这个孩子就会跳出来,或自大,或任性,或暴怒,或脆弱……这个时候,这个任性的小孩需要被接纳、被关怀。
我的这一重要觉知,是在与女儿之间发生的一件往事中产生的。
有一次,国外留学的女儿回来休假,在临出国的前一天夜晚,她和室友微信联系时,听说新租的寝室有很重的气味,初步判断是厕所的下水管老旧造成。她立刻陷入焦虑,问我们怎么办,同时开始抱怨我们对她不管不问。
当时已是深夜,第二天她还要坐飞机。先生已经上床睡觉了,我对她好言相劝:“现在我们着急也没有用,还是等你到了学校再去沟通解决。”哪知,就是这一句,引起女儿的极大情绪,她说,“你们一个个都不管我的事情,所有事情还是只需要我自己解决,我算是看透你们了,你们根本就不关心我!”
随后她不再理睬我。第二天早上仍然一直不理我们,虽然接受了我们送飞机,但是一路上沉默不语,并且微信上把我们都拉黑了。她进安检口的时候,头也不回。
4
我一时不能理解孩子的这个反应,内心感到很难过,也很无力。随后,我咨询了一位心理工作者朋友。她了解了女儿的留学经历和日常与我们的互动方式后,告诉我,孩子留学的这几年,缺乏一个通过叛逆来向家长反复确认爱的过程。她在国外一个人扛了很多,压抑了很多,内心有一个缺乏关爱、缺乏安全感的小孩。每到临近出国,这种情绪会更容易激化。
我听了,内心更难过。难过这么多年,我都未能真正理解孩子、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每一次沟通,我只是在关注“解决问题”层面,而没有关注孩子的内心层面。
比如那一晚,孩子需要的,并不是我们马上给她解决寝室的问题,而是需要我们看见她的焦虑,关照她的焦虑,纾解她的焦虑。需要我们去安抚她,关爱她。
或许,我只需要说:这个还真是比较难以忍受,确实需要找房东解决。这些年,你在国外妈妈都帮不了你,妈妈补偿你哈,到时候解决了,你和室友去吃一顿大餐,妈妈请!
我联系孩子多次,她终于再次加了我微信。我和孩子好好地交谈了一次,给她认错,告诉她:是妈妈不好,没有能够接住你的情绪。
走进她的内心,最好的态度就是以非常理解的方式去倾听,同理对方的感受。
5
其实我们每一个大人,也和我的孩子一样,在自己还没有能力承受一些压力、痛苦、孤独的时候,却承受了太多,内心都会住着一个无助的孩子。当再次遇到伤痛、遇到迷茫、遇到纠结的时候,都需要被理解,被安慰,被拥抱。
张德芬在新书《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中写道: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带着意愿去观察、理解对方,并且有觉知、有意识地去满足他的内在需求。这个内在需求,就是被理解、被接纳、被认可。
如果,那对夫妻能相互之间认真倾听,对话也许会是这样的:
男:哦,那你是怎么想的呢?
女:我就是觉得……
男:唔,是这样啊。
女:是啊,我觉得我不应该(或:我要是……就好了……)
男:嗯,没事,以后注意一下就好了。
如果,小裴的老公接住她的情绪,对话会这样:
小裴:你妈今天说了……我觉得……
老公:是吗,我看见你回来就有点不开心。
小裴:是啊,她老是说这个,明知道我不喜欢听这些!
老公:嗯!她说她的,你该怎么还怎么。有我支持你!
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对亲密的人给予接纳和包容,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接纳和包容,会纵容他们变得自私,变得贪婪,而其实事实往往正好相反。
一颗心被理解、被接纳、被认可,不会变得肆意妄为、不知分寸,它会因为这份理解、接纳、认可,而变得更柔软、更宽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