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思维」是主题阅读计划的第一个书单,共 12 本书,详细情况请见 【书单】逻辑思维系列,《自控力》是该系列的第三本。
「阅读笔记」| 01. 结构笔记 | 02. 概念笔记_什么是自控力 | 03. 概念笔记_让你“失控”的陷阱 | 04. 概念笔记_自控力的“弱点” | 05. 概念笔记_自控力的其他特点 | 读后感:总结 & 书评 |
「思维导图」| 查看 | 下载(密码7mep)
本书的第4、5 章介绍了当我们大脑中的两个自我——“及时行乐”和“克制冲动”进行激烈斗争时,会促使“及时行乐”获胜的两个陷阱:「道德许可」和「奖励的承诺」。
第 4 章 容忍罪恶
大部分人在觉得自己道德高尚的时候,都不会去质疑自己的冲动,而冲动常常会允许你放纵自己,这就是“道德许可”效应。有时候你甚至都不用去实际地做,只要想一想自己可能会做的某件善事,你都会自我感觉良好,陷入道德许可的陷阱中。
此时的我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激励和动力,只能来自于我们内心真正想要实现的目标和欲望,而非对美德的追求。我们通常很难接受别人强加给我们的、即便是对我们有好处的规则,因为那并不是我们想要的。也不要从道德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意志力挑战,而应该着眼于自己真正的目标。
生活中“道德许可”的效应很多。从执行者来说就有两种心理,会诱惑你做出背离自己目标的决定:
- 把过去的进步当成了放纵的借口。如果你在过去获得了一点进步,这个进步就可能成为你当下选择放纵的理由,作为给自己的“奖励”——其实这些进步本来就是你应该做到的事情。
- 把计划中未来会进行的努力当成了当下放纵的理由,虽然实际上你很可能做不到。比如我们总是会错误的认为明天会比今天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我们总觉得今天的自己没去锻炼,但是明天的自己一定会去完成锻炼目标。
还有一种「道德许可」是来自诱惑你放纵的对象本身。只要使你放纵的东西和使你觉得品德高尚的东西同时出现,就会产生「光环效应」。比如,出于慈善目的购买巧克力的人,会吃更多的巧克力来奖励自己的善行。
道德许可”最糟糕的部分并不是它可疑的逻辑,而是它会诱使我们做出背离自己最大利益的事。它让我们相信,放弃节食、打破预算、多抽根烟这些不良行为都是对自己的“款待”。
——《自控力》
想要走出「道德许可」的陷阱,我们需要忘记美德,而去关注自己本身的目标和价值观。让我们相信那个想要变好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这样自控不再是“惩罚”,放纵也不再是“奖励”,进步和对未来的美好承诺也不会再成为我们索要“奖励”的借口了。
第 5 章 大脑的弥天大谎
另一个陷阱则是大脑中的「奖励承诺」系统。当奖励系统受到刺激时,它就释放出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 让你产生期待的感觉,这种感觉不停的告诉你:去做吧,你会得到快乐。
但事实却是:奖励系统给了你“你会快乐”的期待,却并不负责最终结果。
多巴胺会让你对奖励产生期待,会促使你去行动,但不能保证你行动之后能真正的获得奖励。它很可能是一种“虚假奖励”。而如果真正的奖励迟迟没有到来的话,奖励的承诺足以让我们一直上瘾,即便你获得的体验与奖励系统最初给你的承诺并不相符,它也不会给你释放“停下来”的信号。
当奖励的承诺释放多巴胺的时候,我们也更容易受到其他形式的诱惑——广告营销就是绝佳的例子。它们通过好看的图片、展示的样品、巧妙的价格设置、充满诱惑的大折扣和赠品活动,不断地刺激你的奖励系统释放多巴胺,让你屈服于购买欲望。
我们可以从神经营销学家那里学到一些东西,试着把我们最不喜欢的东西“多巴胺化”。在承诺奖励之后,让我们不开心的家庭琐事可能变得很有吸引力。当奖励在遥远的未来才能实现时,我们可以通过幻想最终的奖励(不是像彩票广告一样哦)从神经元里挤出一点多余的多巴胺。
——《自控力》
尽管多巴胺让这个世界充满了诱惑,影响了我们的自控,但我们的生活却离不开多巴胺。奖励的承诺并不能保证快乐,但没有奖励的承诺却肯定会带来不快乐。快感缺乏的人认为生活就是一系列的习惯,他们没有对满足感的期待,没有了期待,生活也就没有了动力。
最好的结果是,我们学会区分让我们的生活有意义的真实奖励,和让我们分散精力、上瘾的虚假奖励。当人们注意到奖励的承诺不过是假象时,魔咒就解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