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孩子学完了《大禹治水》这一课,晚上回家,老师留了一个口头作业:给家长讲讲这个故事。
我当时的理解就是:
1.这个作业是让孩子进一步熟悉课文。
2.这个作业对我孩子来说,并不难。
3.我和老师一样,就没觉得这个作业是“作业”,充其量算个小任务。
于是,我就在吃饭之前——饭菜都已摆上桌了,但我觉得不过需要几分钟而已——我就让孩子“来,给妈妈讲讲吧!”
孩子过来了,“从前……,洪水泛滥……人们……鲧治水……”一开始,我并没在意,孩子嘛,总要想一想,组织语言的。但是,他一直磕磕巴巴,每一句都想半天,讲了半天,也没讲几句,后来,干脆愣在那里了。
我才猛地一惊:原来,这项作业对我孩子来说,(孩子和孩子不一样,可能对有的孩子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小事一桩)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所以有没有一些时候,我们其实是高估了自己孩子的学习水平?)
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拿出他的语文书——孩子的学习情况,出问题的时候,家长第一时间应该看书,努力领会书上的意图,到底想通过这道题干什么,看看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并不是未经了解和分析,就先去问老师)。
一看语文书,课文后面有一道题,就是要求讲故事,而且给出了线路,看图:
这说明,这篇课文是要求学生能够复述下来的。而复述,既要求孩子对课文的内容很熟悉,又要求孩子能够自己组织语言,然后通顺地表达出来。
要求并不低!
咱可不能忽视。
尤其是这样的口头作业,很容易就不当回事,在众多繁杂的事务、课外班中,湮没在时空里。
幸亏我重视了,感谢养成的好习惯!怪不得大家都经常说,好习惯很重要!因为有了习惯,做事就是一种下意识,不需要再过脑子。
我开始思考,孩子从小就听故事,平时爱说话,语言和表达能力应该是具备的,就算对课文内容不熟悉,也不至于说一句话要想半天。而孩子在讲故事的时候,每句话总是要想啊想……他在想什么呢?
哦!我想起一个细节,他在思考的时候,自言自语: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我知道啦!
原来他是在想课文中的话。
我问他:你是在想书上的话吗?
他点了点头。
我又问:你为什么要想书上的话呢?
他不说话。
我说:讲故事,不是背课文,并不一定要用课文中的话,可以用自己的话。明白吗?
这是孩子的第一个问题,他总想着应该用书中的话,他把这个讲故事,等同于了背课文。
我看他虽然点了头,但脸上还是有点儿茫然。——可见,指导孩子,绝不是说几句话就够的。有时候家长说“我说他了啊!”“我批评他了,让他不要再……”“我问他,他明明说懂了啊!”
指导孩子的学习,光靠说话没用,要落实到行动。
我又说:这是一个故事,讲的是谁?
大禹。
他做了什么事?
治水。
为什么要治水?
因为洪水泛滥,人们的生活很痛苦。
他是怎么治水的?
爸爸鲧先治的。
鲧怎么治的?
筑大坝。
成功了吗?
没有。
然后呢?
大禹接着治。
他怎么治的。
疏导。
成功了吗?
成功了。
禹是一开始就成功了吗?
不是,治了很多年,书上说他离开家十三年。
这十三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他三次路过家门口,都没进。
他为什么不进?
急着想把洪水治好。
这样,就把故事梳理了一遍。
我又说:你看书后有提示,这个故事主要是这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原因,为什么治水。
第二部分是说鲧治水。
第三部分是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第四部分是说大禹治水成功。
只要讲清楚这几个部分,就把故事讲完整了。
这样,就把脉络理了一遍,帮孩子记忆。
我接着说:你听我讲一遍。
从前,洪水泛滥,水把人们的房子淹了,把庄稼也淹了,人们没地方住,没东西吃,没衣服穿,生活很痛苦。
鲧带着人们治水。他用筑大坝的方法治理洪水,但是治了很多年都没成功。
他的儿子禹又带着人们治水。禹治了很多年,其中三次路过家门,都没进。
后来他用了疏导的办法,把洪水都引到了大海里。洪水终于治好了,人们又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样,我就给孩子做了一个示范,让他明确感受到,什么叫讲故事,这个故事能讲成什么样。一方面增强了讲故事的信心,一方面也能激发一点儿和妈妈一较高下的好胜心。
至此,指导完毕。下面就是练习了。
一开始练习,我又发现他的一个问题:
他开始讲了: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泛滥,人们的生活十分痛苦。……鲧…带着千千万万人治水。……哦,不对,这是课文中的话。
这次,他又刻意不去用课文中的语言。一发现自己说出的话是课文,他就觉得“哦,错了”,然后绞尽脑汁开始想一句不同的话。
我赶紧告诉他:用了课文中的话也没关系。怎么想到,就怎么说。
他又开始讲。
这时,明显能看出,孩子缺少自信,因为他还没掌握方法,还对把课文当成故事讲,不大明白。而且,他一次都还没讲下来。
他磕磕巴巴地讲着,我耐心地等待,尤其是他一句话讲出了开头,结尾怎么都讲不出来,为了一个词,哼哧哼哧想半天的时候,我忍住不提醒他,因为一提醒,就又破坏了他的思考。
好不容易,他讲完了故事的98%,就剩下最后一句了:人们从此过上了…
他想啊想,其实不是不会,而是在考虑措辞。
我妈妈等不及了,接口说:幸福的生活。
我遗憾地说她:你让他自己想,不然他总有依赖的心理,总是差那么一点儿。
后来吃完饭,又让他讲了2遍,越来越熟练,终于能够完整、熟练地讲完这个故事了。
更重要的是,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实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