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如何更有效的学习?

如何更有效的学习?

作者: 阳光明媚的午后在桌子上放本书 | 来源:发表于2018-04-30 08:16 被阅读12次
文 | 触角

不只是我,相信你也有这样的疑问:“学习”,到底是个什么玩意? 

我也想知道,那你过来,我给你装一下Bility好了。装的好是我的本事,装不好你来装一个!

好伐?

好的!!!

人们普遍的把学习等同于“应试成绩的分数”。身边大多数人大都是从应试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小朋友,不同的人对“学习”的定义不同,也有不同的看法。

看到书上这样讲过“学习”的含义:

学习 = 学(吸收力)+习(练习做)

仅从个人角度出发,我觉得“应试成绩的分数”是反应一个人“学习”力的指标之一,而不能全部代表一个人的学习力。

什么叫学习力?

学习力可以理解为对所有过去学习的积累。

学习力 = 1.理解力+2.行动力+3.记忆力

1.理解力

其实通俗地讲就是一个人的理解事物的能力——观察力。比如看待同样一件事物,有的人是云里雾里,有的人却是管中窥豹。

理解力的不同因每个人的经验和社会阅历的不同而不同,此外,也和基因有关。举个例子:有的人看到数字的敏感程度较差和理解的深度较浅,而有的人却能看到数字背后的东西,从而使得每个人所理解的点是不一样,从而也就会产生各种差异,对同一事物有不同决策。

2.行动力

这个就比较通俗易懂了,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自律能力——意志力。

当看到这里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刚才看到的确实是一堆废话,其实我想说的重点在第三个:记忆力。

3.记忆力

记忆力 = 联想力+逻辑力+创造力+专注力

我们习惯上总觉得一个人记忆力好是天生的优势,是由基因决定的,其实不然。而且我们常常把一个人的记忆力好归结为这个人“很聪明”。

上初中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问过我们这样的一个问题:“在让你变得聪明和变得智慧里面二选其一,你会选择哪个?”

我当时觉得智慧好像更牛一些,就选择了智慧。

然后老师给我们解释说:“聪明是只一个人理解力、观察能力强;智慧是指一个人的发明、创造能力强。”

现在想来,这两个指标其实都是组成一个人学习能力的基础。对其进行选择只是个引子,关键是你拥有哪个能力才更为重要。

这是我开始思考“学习力”是个什么鬼的第一个诱发事件。

相信不少人或多或少都遇见过这样的或那样的人,如果只按照“应试成绩的分数”来划分的话,人们习惯这样分类:

学神、学霸、普通人(介于学霸、学渣之间)、学渣

在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人们普遍上有这样的认知:学神和学霸是被人膜拜的“上层阶级”;“普通人”是“中产阶级”;“学渣”是备受歧视的“底层阶级”。

越长大越发现,当人们更加理性的认识到“应试成绩分数”的衡量标准的不完全合理时候,人们开始明白它衡量一个人的水平并不是如此绝对而准确的。甚至越到后来,越觉得:

“应试成绩分数”高 = 低能,美其名曰“高分低能”。

这里的“低能”,有部分人可能更喜欢解释为“除取得高分的能力以外的所有能力”。

其实随便想一下不难理解,对于“应试成绩分数”的弊端是有些矫枉过正了。

你不可否认的是:好的高中就喜欢接受成绩好的中学生,好的大学就喜欢高考考的分数高的高中生,奖学金还得发给分数考得高的孩子。学区房依然很贵,父母仍然在孩子考了满分的时候表示欣慰。

此外,你还会发现:“应试成绩的分数”高的孩子不仅是在学习上做得好,哪怕是在其他的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别人。

注重提高孩子“应试成绩分数”的家长,不仅仅是给孩子报各种五花八门的补习班提高孩子的成绩,还在砸钱让孩子学钢琴、学画画、学舞蹈、学书法、学游泳等等一切除提高孩子应试成绩之外的东西。

这是我们的现实和大环境。

其实“应试成绩高”不是一个人“不好”、也不是一个人“很好”的象征,它不带有绝对性,只是“无规矩不成方圆”。

全世界的人太多,无论是人和人的交往也好、还是社会要进步也好,必须要有一定的“规则”。

而应试“教育”恰恰是在一个地区以某种指标画了一个小圈子,能挤进来的人就可以被规则制定者所接纳,你挤不进来也不是别无选择。

可能这套“规则”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是它适合大部分人:就像公司在考核面试者的时候,你肯定要在100个初试成绩考了满分的人中选择10个作为公司员工,而不是让这100个考了满分的人全滚蛋,就要考的分数最低的十个人作为公司员工,这就是公司的规则,你可以不选择这家公司,公司也有自己的理由选择不要你。

所以说,“高分低能”、“高分高能”、“低分低能”、“低分高能”的人都是组成我们大部分人的一部分。

找工作的简历

你肯定遇到过这样的人:

1.天天不学习,照样考高分

2.天天都学习,照样考低分

3.天天不学习,次次不及格

4.天天都学习,次次考高分

……

第一种人最气人:天天不学习,照样考高分。

这其实是他的学习力超强:理解力好、记忆力好、行动力可能不够强。

专注起来比谁都专注,玩起来比谁都玩得欢。别人一个月才能勉强搞定的知识,他只需要学上三天就全部搞定。能考不好吗?但这种类型还是占少数。

第二种人是最悲催:天天都学习,照样考低分。

这种类型的人有一个别致的雅号——苦大仇深型学习者。估计是学习方法不太对,要不就是误以为把学习时间长等同于学习效率高。

第三种人最正常:天天不学习,次次不及格

可能有其他更重要的乐趣和活动,哪怕玩游戏玩得好也是很牛的!

如果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话

……NO PAIN NO GAIN .

还可以拼爹呀!

第四种人最普遍:天天都学习,次次考高分

理解力和记忆力不好说,但至少执行力和意志力肯定不会差。

第一种、第四种可以称之为学霸了,第二种是“普通人”,第三种则是学渣。

当然还有这样的一种大神存在,那就是“学神”。

学神不仅理解力好、记忆力好、行动力强,把学习搞得好,而且除学习以外的其他事情和活动做的也是有声有色,比如我特别崇拜的高晓松和黄磊等等。

无论是“应试能力”也好,还是“办事能力”也好,“学习力”是一个人高效率、高质量学习任何东西的必须。

人的沟通学习方式有三种类型:视觉性、听觉型、动觉型。

要具体结合自己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方法:

1.缺少观察力、理解力,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输入少,从而导致输出少。所以多输入多输出就OK了。

2.缺少执行力,无非是动机不足、不够刻意。所以寻找做事的动机就OK了。

3.抛去理解力和执行力,我们重点来探究一下记忆力。

影响一个人记忆力的原因如下:

1)脑部营养不良或未发育完全(比如在婴儿时期大脑发育不完全,所以幼时的一切我们几乎全部不记得。)

2)专注力不够或睡眠不足

3)动机不足或没有兴趣

4)学习方法不佳

具体解决方式如下:

1)多吃核桃

2)保持睡眠充足,提高专注力,心、脑、眼、手并用

3)增强联想力,要学会举一反三,运用关键词。

美国的组织行为学家卡尔·维克曾经做过“蜜蜂之死”和“苍蝇活下来”的实验:也就是把蜜蜂和苍蝇分别关在开口朝下的瓶子中,智力高的蜜蜂最终没有逃出来并死在了瓶子中,而智力低的苍蝇却能成功飞出瓶子并活下来。

智力高的蜜蜂具有逻辑经验,总是在瓶子里来回周旋,在一个框架(瓶子)里寻找出路而不得;智力低的苍蝇没有逻辑经验,所以乱打乱撞最终突破框架(瓶子)而活下来。

这其实反映了生物的两种思维方式:垂直思考和水平思考。

垂直思考,又叫做串联式思考(Brain Flow)或者逻辑性的思考。

垂直思考可以加大思考的深度,讲究顺序严谨,逻辑推理的合理性。垂直思考是一种追根究底的精神,运用自己的“判断力”一步步的进行,每一个步骤都必须说得出原因,而且要正确。

所以你会发现一般数学成绩好的人都特别富有逻辑性而且善于垂直思考。

水平思考,又叫做并联式思考(Brain Bloom)或者发散性思考(Divergent Thinking)

水平思考可以加大思考的广度,突破自我设限。爱德华·博诺(Edward de Bono)把水平思考称之为“对错之外的思考” = 创造力 = 创意+可被执行的方法。

简单总结一下两种思考的方式:

垂直思考的思考范围容易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寻求最可能的方式。

水平思考是在不断的寻找各种可能的方式,在想出的方法多而不在于“最可能”,这与能否想出方法的概率有关。

对于善于垂直思考的人来说,最好结合分类思考的方式来进行记忆东西并可以提高自己水平思考的能力:

1)分辨出主要的重点与次重点的关系

2)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探究本源)

3)确定主从关系(掌握主要重点与次要重点)

4)采用80/20法则:用20%的内容来说明重点,40%的内容辅助说明重点,40%的内容来说明次重点。

对于善于水平思考的人来说,最好结合类似曼陀罗思考的方式来进行记忆东西并可以提高自己的垂直思考能力:

类似曼陀罗思考方式可以同步挖掘出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其步骤如下:

列一个九宫格,把其中一个大类别的“关键词”放在中间空格处,比如选中的大类关键词为“中国文化”,在其他的八个格子上把你能想到的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一一填上去,比如可以填上“武术”“汉字”“丝绸”“儒家”“京剧”“端午节”“陶瓷”“青铜”八个小类别的关键词。

再列一个九宫格,把八个小类别的关键词的其中一个放在九宫格中间空格处,如“儒家”,在其他的八个格子上把你能想到的有关“儒家”的内容一一填上去,比如可以填上“孔子”“孟子”等等

……

以此类推,最终你会得到8n个关键词,并可依此将关键词串联形成有效信息。

清新的夏天

不管你是善于垂直思考还是善于水平思考,无是无非。

关于“学习”的内容就说到这里,对于思维导图和有关学习方法的书研究了有段时间,终于找出来时间分享这些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更有效的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hz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