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提到一个命题,命题就是由一小集的联想构成的,为什么叫联想?
就是联想是把什么东西联在一起,联想就是把两个概念联在联系在一起,因为你叫联想模型,把两个概念联想在一起,然后,形成了这样的一个小的集合,就是一个命题。
联想还有各种联想,我们待会还可以看到4种联想,它列了4种影响,上下文-事实、地点-时间、主谓、 关系,这4种影响。
这些联想组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个命题树,就像一个树一样,这些都是树杈一个个树杈,然后,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棵大树。
等于我们整个常识记忆里面,按照这样的命题树来组织起来的。
所以说,概念本身,不是按它的特性,也不是按它的概念的距离,来组织的,而是按它内部的这种结构组织起来的,形成一个命题树。
所以说,整个常识的记忆,就是一个庞大的命题树的网络,然后,就是这样树状的结构,然后,使得这些信息可以随时被提取出来。
比如,我们看一个最简单的刚才讲的主谓结构。
凯撒去世了。
这是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凯撒,这样他的一个命题的形式就是主语,然后,可以放在嵌套不同的层次。
加拿大王妃家里插了一丝网,然后这时候,是主语谓语还是这样的,但是这时候,又会有一个更小的命题的结构,这是一种纸上的一种关系然后,一个宾语,这样一层一层形成了更大的一个结构。
比如说,“教授在教室里问过了比尔”,然后,这个事实最基本的一个主谓的关系在这里,教授是整个主语,然后,问是他的一个关系,表明了他的一个关系和宾语的关系,问比尔,这是一个事实。
在这个事实的关系上,还有个上下文,上下文就包括了时间和地点。
地点是教室,时间就是一个过去式,在英文里面有过去式,在中文里面如果是中文,可能就是过,这样的一个过去式。
这些就是它的联想,我们刚才讲的上下文-事实、时间-地点,然后,主语、谓语,然后,这关系宾语。
通过这样的联想,就把这些概念都会组织在一起,形成这样一棵树,那棵树的形状倒着的,然后,所以我们对这个事实的理解,不是基于这样一个时间点的,而是基于这些点它们之间的这样的一种关系,基于对这些之间关系的联想,然后,形成的这个理解。
所以说,这个关系虽然复杂,但是,它可以拆分成各种小的部分,这些部分往往会更小这样一个关系,一个宾语、一个主语、一个谓语,这样一层一层的,然后,形成一个更大的知识的网络,这就是它最核心的一个图式。
我看他具体是怎么提取这个信息?
我们如果要开始,要在记忆里面去提取一个信息,可能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首先咱输入句子,在脑中理解这个句子,然后,去把它分析成一个命题的树,就像刚才那样把它内部的结构分析出来,然后,去匹配和他记忆里面找到一个匹配的因素,然后去成功的匹配,把搜索到的和输入的进行匹配,通过这样的关系去匹配,然后,形成这样的一个自己的提取。
显然很不灵活,还需要去一个个去匹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