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 读书笔记①

儿童发展心理学 读书笔记①

作者: 酸奶归你_奶盖给我 | 来源:发表于2020-04-20 18:59 被阅读0次

    1.婴儿自我意识出现的试验研究。

    自我意识可以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机能。从一开始无法把自己同别人区别以及从环境中分离,到感觉自己的独立性以及认识到自己,值得我们研究的是: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又是如何变化以及影响孩子的呢?

    有基本的研究证明,在婴幼儿时期,这一过程就开始了:在2-24个月期间的婴儿鼻子上涂上红点,然后观察他们在镜子前的反应,探查婴儿是否能将自己的形象和加在自己形象上的东西进行区分,一词来间接研究婴儿觉察自我变化点的能力,可作为自我认识的开始。24个月的婴儿可以基本做到这一点。但是需要进一步细说一下:在24个月之前的不同发展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觉醒其实是有部分征兆的。9-10个月的孩子会对镜子本身感兴趣,但是对于镜子里面的映像不感兴趣;到了1岁左右,开始注意到了映像,原来里面也有一个人,并会到镜子后面去找;到了18个月左右,相倚性探究开始出现,即婴儿开始特别注意镜子里的映像和镜子外面东西变化的对应关系,比如自己的动作。直到24个月,大多数的孩子都会去摸自己的鼻子,在自我意识上实现质的飞跃。

    第二个试验,证明当婴儿发现自己能导致某些事情发生时,就表明他能把自己从世界中区分开来。在2个月的孩子手上系一根绳子,用于牵引一个视听设备,只要拉动绳子,就会出现笑脸和音乐。此时婴儿会表现出兴奋。

    2.青少年时期自我意识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自我意识在这个时期比较突变,主要特点有:①大人感的形成,希望参加大人活动也希望被当成大人②自我分化,形成主体自我和客体自我,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③“假想观众”和“个人寓言”的出现:这个主要和元认知能力发展有关。④自我评价趋向成熟:依赖性→独立性;片面性→全面性;身体特征→个性品质⑤从自我矛盾走向自我同一。

    形成原因:①生理原因:大人感形成。②心理原因:思维能力对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分析,反省操作③社会原因:也可以理解为环境影响。④社交需要。对于自尊与交友的能力诉求。

    3.埃里克森和玛西亚对于自我同一性的观点。

    埃里克森: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青少年对于自我角色和社会角色同一,主我和客我的同一,自己对于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意识到自我主动权的同一。在青少年这一敏感时期,他们对于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会从自己的视角,从别人的态度中,从自己多种社会角色中,逐步从点到线从线到面地全面认识自己。同步地,他们从亲子关系中分离出来,接纳友谊,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这是正常进入成年期的必经之路。相反,处理得不好,就会导致同一性的混乱: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与人相处要么持对立情绪,要么盲目顺从等。这其实对于青少年的社交发展非常重要。

    玛西亚:她发展了埃里克森的学说,根据“探索-承诺有无”矩阵表,把青少年同一性发展的类型分为了4个,超过了埃里克森同一性良好和同一性混乱的二元对立说。首先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扩展了原来学说,更系统地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主体自我的作用,也细化成首先对自己做出充分探索再选择,其次安心地对自己做出的选择进行投入进而解决心理焦虑的两大要素。

    矩阵图

    4.个性形成的主要因素。

    ①生物因素(遗传因素)气质,成熟速率。可以说先是这些要素伴随着小宝宝来到这个世界,使得人们运用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待他们,从而适应他们的气质,不同亲子互动关系才可以形成,此时再反过来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避免由于早熟或者晚熟对于孩子发展带来的影响。

    ②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媒体影响,社会机构。

    ③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

    5.评述几个典型的个性发展理论。

    作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头戏之一,个性发展一直以来都是各位学者极度关注的学术领域。现在就几个著名的理论稍作简单梳理。

    A.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借助性本能的力量,完成本我-自我-超我的交互作用,他们的斗争实质上反映了人的本能,现实环境以及社会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解决彼此之间的平衡问题,形成超我最终目标,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五大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也列出了各个时期带给孩子的不同课题,解决与否与人格发展密切相关。

    评析:①推动了心理学界重视了家庭教育和早期经验的重要作用

    ②三大人格结构客观上证实了无意识动机,情绪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并把人格的发展看作动态变化的过程。这里他就开创了心理动力学,一改先前心理学界重理念轻情绪的偏执学风。完善了心理学研究的视角。

    ③太过于强调性本能的作用,直接和人格发展决定论挂钩,有点自我感觉良好了。

    ④他的研究众所周知是基于精神病人的基体研究,注重个案研究,缺乏样本实证。

    B.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论:主要就是修正老师的理论,比起老师重视本我,他更强调超我的指引作用,重视自我作用以及理智的力量。在横向研究角度方面,他把老师局限的母亲-儿童-父亲三角关系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交往背景上;在纵向研究角度方面,他把老师截止在青春期的人格发展阶段扩展到了人的一生。从共性上来看,每个人都要经历八个阶段,八个相对应的由个体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产生的冲突与矛盾而引发的八个课题,对于每个人而言,每个阶段的衔接很重要,上一阶段的任务完成有助于下一阶段的完成,解决的好与坏直接与积极/消极个性品质的获得相关。从个性上看,每个人完成任务的能力与程度不同,每个人到达任务节点的时间也会有所差异,本阶段未完成的也会在之后的阶段继续进行。

    ①埃里克森的视角更广泛,把儿童看作一个整体:从情绪,道德,人与人之间关系入手。

    ②比较重视教育的作用,不仅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发展课题与矛盾,而且也强调了游戏作用。

    ③本质上还未脱离老师的窠臼,并且没有很好地得到试验证明。

    C.基于心理测量的人格特质理论:心理测量一开始是为了测量智力的,但同时也开辟了对人格的研究视角,特质是恒久的,不存在人格发展的阶段性。大五人格受到遗传影响,偏向于生物学视角解释。

    D.社会学习理论:这个.........就去问班杜拉爷爷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儿童发展心理学 读书笔记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gjim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