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如果你以为自己还年轻的话,告诉你,《哈利·波特》出版20年了。”
正被工作的事惹得心烦意乱的时候,我转头浏览新闻网站,看到上面这一段话突然之间,让我心生了时光易逝的感慨。
初次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我在读小学。亲戚家在外省读高中的姐姐暑假回家给我带了本书,而这本书,就是《哈利波特·魔法石》。
我父母都是农民,许是在小城市里也不知道封面异常“华丽”的“外国小说”适不适合我这种年纪来读,所以这本书从拿到手的那一天起就被父母放进了主卧的书柜里。
一晃从收到这本书,到我重新记起它的存在的时候,我已经上了初中。
初中时在老师推荐的外国名著的书单里面,不是《红与黑》,就是《简爱》,那时候看这些书枯燥乏味,丝毫没有地摊上那种五毛钱一本的漫画书有趣。
有时候,人真的有一种“反叛心理”,那些被父母、老师教育下的框架像是一种束缚,而自己在没有很大的能量去“放抗”大部分事情的时候,我们便会把注意力转向一些自己有机会去改变的事情,比如说:选择课外书的种类。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初中放学后的一个晚上,我从书柜里面拿出来了这本书,刚翻了几页就被里面的情节迷住了:会送信的猫头鹰,九又四分之三月台,还有神秘的霍格沃兹魔法学校…
而从翻开书的的那一刻开始,我便不相信自己真的是一个麻瓜,总以为那封入学通知书还在路上。可即使是这样,只要书在,没有通知书依旧可以混迹在学校,跟在波特、罗恩、赫敏三个人的身后,远远地看着,做一个没有名字的同学。
02
人长大对事情就变得后知后觉起来,就如在书中,我在霍格沃茨里见足了世面后一些黑暗的元素便渐渐多了起来:”哈利·波特长高,伏地魔变得强大,他让我们告别了小天狼星,告别多比,告别弗雷德·韦斯莱,又告别邓布利多和斯内普……”
这些都是当初的自己不去想,也没有在意的事情。可现在直到我看到了这个数字,20年。我才知道,最奇幻的魔法原来是时间。
2014年,《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在Pottermore网站上发布新章节,故事围绕成年后的魔法师哈利•波特展开。
罗琳在新故事中描写到,34岁的哈利•波特已有银发,他与老朋友罗恩、赫敏和孩子们一起参加“魁地奇世界杯”。
这样的现实,也不比伏地魔温柔更多吧。
是啊,哈利波特变老了,那个捧着书在父母熄灯之后,偷偷打开观看直至凌晨两三点才睡觉,那个在校园里面肆意欢笑,追逐打闹的女孩也已经24岁了,而她在深圳这个原本陌生冰冷的城市一个人、一间房、一台电脑呆了整整一年。
03
两天前,我很意外的没有加班,约了还留在深圳的同学在一起吃饭,唱K。
才半年多时间没见,每一个人都像“变了一样”:那个励志做一个优秀设计师的A姑娘转行进了金融行业;那个在学校里面穿的有点土里土气,一双拖鞋走天下的男生B,换上了体面的西装和皮鞋,头发梳的丝丝分明;而C却带上了自己的未婚夫,被我们“取笑”时一脸娇羞地躲在男的怀抱里
…
菜过五味,酒过三巡之后,我们开始彼此谈笑风生,聊着近况,很热闹,可我知道,即使这样,却再也没有学生时代,一起逃课,通宵,瞒着班主任彻夜不归的兴奋感。
是啊,在外面久了,我们都认识了很多天南地北的朋友,生活的圈子变杂了,周旋于成人世界中爱恨利益纠葛,学生时期的稚嫩气息也在慢慢减谈直至消无。
04
前几天,大元问我一个人在深圳会不会感到孤独,我很好奇她为何开始这个话题,几番对话之后才发现,大元像很多快毕业的学生如同我当初一样:害怕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害怕和父母分居两地、害怕孤独。
我真的不会安慰人,但我能感同身受。我跟大元说:“孤独肯定会有,但因为平时太忙几乎没有考虑这样的事。”
那义正言辞的口气说的我现在回想起来都有点发笑,其实,大元,哪有什么不孤独,只是在这个社会的大染缸里面,即使难过,即使孤独,也只能一个人慢慢熬。
因为,这些在“生存”面前真的很微不足道。
时间的洪流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长生不老的,哈利波特变老了,我们也会变得慢慢成熟,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变成自己也陌生的模样。
而那时候,我们再回头,发现那些青春变成墨水染过岁月的那一段时光真的很美好,我们能做的只不过是和过去的自己告别,然后告诉自己:亲爱的,你正在慢慢变好。
不管怎么样,哈利·波特毕竟还在,还可以和我们一起变老。有他在,霍格沃茨的入学通知书就还在路上。
心总要有点梦想:至少我是不相信自己是个麻瓜的!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