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值编辑 | 大花
配图来源 | 郁金香绘画疗愈成长营
自我反省是好事,可从中反思自己的错误,以至于获得更好的灵感以及解决方法。
但过度的自我反省并不是一件好事,深刻的反省和没完没了的多想之间其实有一个健康的界限。
有些人遇到挫折后,不敢正面回应,而是以讨好性人格回避问题,然后不断地自我反刍,跟自己过不去。一定程度上,在他的成长过程中,面对打击和抗争的时候,父母或老师并没有教会他正确的对抗方法,而是以隐忍、退一步、释怀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回避问题,以此来避免矛盾的出现。
但我们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矛盾、有抗争,我们需要的是在这些问题中去寻求平衡和解决之道,而并非去躲避,因为你终将无处可逃。就如同感冒了,是去增加抵抗力,而不是去进入一个无菌环境。面对问题,需要自省,但不能过度。
生活:为什么我每天都这么累?我是不是得了绝症?
爱情:他为什么不秒回我的信息?他喜欢别人了?
工作:如果我一直这样下去,就无法完成自己的工作了......
你在生活中,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而辗转反侧
在工作中一个项目出了差错,你总是在内心把所有责任往自己身上揽
会因为伴侣的忽视、态度冷淡的话语,而不断思考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好
这种只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不幸上,持续关注自身消极情绪的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反刍思维(rumination)。有部分学者认为反刍思维是抑郁症的临床特征和易感因素。
过度自省的心理怎么来的
心理问题的形成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也是跟从小接受的“打击式教育”有一定关系,因为“不能夸,一夸就会骄傲自满”。
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养成“内疚型”的孩子,并且让否定自己成了一种习惯。这样的孩子会认为:是不是我哪里不好,老师、家长才总是不满意?
孩子得到的只是“有条件的爱”,遇到矛盾时,也会潜意识地先找自己的原因。
因为像“一个巴掌拍不响”“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样广为流传的“传统话语体系”,最终都指向同一个隐喻——事情变成这样,一定有你自己的原因。
而一旦我们形成了这样的思维范式,就会容易陷入“过度反省”。
固定的思维范式,通常是无意识或者下意识的。当面对冲突时,总是不自觉地躲避,和首先思考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然后将自己的底线一退再退。
过度自我反省,是一种自我攻击
在工作上,过度自省者一遇到难题就会强烈怀疑自我,心理负担非常重。
他们总是想“为什么别人能做好我却做不好”,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那个被父母责怪“为什么别人能考好你却不行?”的无助孩子。
与人交往时,总是把自己放在卑微的境地,一旦出现一丁点矛盾,就会认为是自己的错。将每一个细节都放大,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原因。
过度自省会导致抑郁
网络上有一个博主,也是一个总是过度自省的人。
但她意识到,富有洞察力的自省和过度敏感之间,有一条健康线。
健康的自省是基于事实的、会带来对自我认同的积极效果,而过度敏感是过多关注负面信息,过多地反刍并想象负面后果。
沉溺于过度自省会导致抑郁、焦虑、酗酒、暴食、失眠和自我伤害。
当你遭遇了一件让你不断反省自己的事,你对这件事的心理反应,远远比这件事本身更重要。
如何缓解过度自我反省
1.改变自己的讨好性人格,不要害怕抗争,在人与人之间的抗争是需要学习和练习的,当你学会了正确对待后,就不容易将所有矛盾指向自己,而是会客观评价,设定自己内心的防线。
2.对待自己的过度自省,要学会觉察。改变一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试着从事件中分析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觉知、有觉察。
3.树立自己的爱好、特长和自信心。这会有助于你打败一些负面情绪。自己是优秀的,值得被爱的,哪怕受到一定的打击,也能从这些自信中重拾信心。
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自己的眼界视野走向更高的层面,不纠结于小的鸡零狗碎的事情,不对过去的事反复反刍。
5.给自己设立短期的和长期的目标,当你发现有事做,有奔头的时候,会放更少的精力面对过去的种种,容易从过度自省中走出来。
容易过度自省的人,是善良的。但小白老师的朋友圈有句话:善良是珍贵的,但善良没有长出牙齿来,那就是软弱。让我们的善良终究能被社会温柔以待,抛开过度的自省,让自己活得更灿烂和阳光。
- end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