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科研”,你的脑海里是不是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群聪明绝顶的人,隐身在一堆精密仪器中,旁边是堆砌成山的书稿,每天做着一般人看不懂的高深研究......
在中国,大部分的中国人会觉得科研是属于学霸、少部分人、科学院的人独有的专利。当年研究生毕业时,好些同学不愿意选择继续科研道路,其中理由之一就是“我智商一般,不适合做科研”。
最近,我在与一位老师讨论孩子的暑期社会活动安排是,他说,其实可以安排小孩子参与科研活动,因为美国,每个初中生,高中生都可以做科研,与年龄、智商、学历都没有关系,科研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
1906年诺贝尔奖得主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也认为,适合从事科研工作的人要远远多于一般大众的想象,大量制力普通但“技能熟练”的人,或者单纯具有好奇、冷静、镇定的心态的人,专注于细节,更有可能取得科研成果。
这一观点大大颠覆了我的认知,如果早十年我看到卡哈尔的著作《学习的方法》,或许就不会那么早早放弃科研,走一条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如果你是一名苦于做不好研究、写不好论文的在校大学生,或是正着手一项研究项目的青年学者,这本来自于100多年前的传世著作,浓缩了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经验和真知灼见,起提供的方法和建议,仍然不过时,都会给与你切时的启发和帮助。
“他本科普通211,我本科985,所以我肯定科研比他好。”“
“他经常考70多分,我门门90以上,所以我科研肯定做的比他好,他能发5篇SCI我就能发10篇。”
如果你还将你分数与科研做的好不好相关联,那就犯了基本逻辑错误。反过来,有部分宣称自己先天就缺乏科研能力的人,也会借用过往的成绩为自己找借口。
许多人都是习惯性地将“无能”与自己 学习和理解的缓慢、偶尔的懒惰、缺乏像耐心或者决断力这样的品质等其他原因混淆起来而已——而这些必需的品质都是可以通过努力的工作与成功的喜悦迅速地培养出来的。
在同样的平台上,在同等条件下,科研做的好不好与你的分数并不必然正相关,因为科研与以往应试型学习本质不同。同样,仅凭过人的才能往往做不出科学发现,而通过技能训练和养成思考科学问题的习惯来加深对各种常识的认识和掌握,反而更容易达到目的。
曾在知乎上就有资深博士分享过做科研的历程,提到科研需要入门,一旦找到套路,入了门,再加上一点耐力,研究进程会大大加快。其中的套路和入门就是上文提到的技能训练和思考习惯。
卡哈尔推荐两种方法给读者,用来评估一个人从事实验室工作的能力。
1.在研究工作中反复尝试一些被别人认为是不可靠和难度大的分析方法。
2.找一个充满争议的科研课题,先了解基本情况。再进行几个月的实验研究,并查阅最新文献。
当你完成了这两项工作以后,尤其是能够独立完成时,不管你的得到的结论是与原创者发表的一致还是有差异,你都应该充分享受这种成功的喜悦。这些都足以说明你是能胜任实验室工作的。
首先,你能冒着繁琐又枯燥乏味的危险,专心致志地完成这项实验任务,这种勤奋和耐心是科研工作者最基础的品质。对某些能力天生的缺乏,可以通过坚持不懈的训练得到补偿。卡哈尔甚至认为:勤奋能够代替才能,甚至创造才能。
一个天赋杰出者,能将任务完成得又快又好,固然可贵,普通人可能完成得较慢,但一样可以做得很好。在科学工作中,事实证明“迟缓”比“迅速”更有用,因为科学家如同艺术家,工作成果的质量是最终的考核标准,而不是完成速度。
如果你是一个资质普通的人,不妨放下畏惧、担心、自我否定,早早地开始自我训练。要想成为一名高素养的科研工作者,需要的素养和能力涉及多方面,首先从哪里一方面训练最有效呢?
卡哈尔建议从专注力开始。放弃与当下研究注意无关的行动,忘记与每日生活琐事相伴而生的无益想法,甚至要强迫自己完全无视那些正在发生却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比如政治、文学、音乐和无益的闲谈等。把精神集中在和手边工作相关的信息上。
只管去做,剩下的交给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