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 1916—2001)的一生被人调侃为“前半生泡妞打架,后半生拿奖拿到手软”。
的确,在他有生的85年间,小学、中学、大学在人们的眼里都是“不务正业”地度过的。弹琴、画画、旅行、泡妞,甚至找人打架......大学毕业还曾在游乐场打工。后来自学了很多们课程,到学校当了老师,直到33岁时,他还是一名普通学校的普通老师。
然而在他40岁后,陆续获得了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图灵奖、心理学的最高荣誉——美国心理学会奖、诺贝尔经济学奖,成为20世纪科学界极为难得的全才。
有人说:“”如果将 1978 年诺贝尔得主——西蒙的种种知识具象的话,那一定是一片茂密的热带丛林,他一生纵跨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物理学、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等领域,每一棵知识树都根茎深厚,枝繁叶茂。”
西蒙绝大部分有用知识都是自学的,最具代表的是语言。西蒙在高中自学德语和拉丁语,以大学学习法语为例,西蒙发现不用太注意正式语法并几乎不参考词典就可以阅读,然后进而阅读严肃的法文政治书籍——卢梭和孟德斯鸠,觉得虽然难一些,但还能理解。
从那以后他一直以流利地阅读法文作为消遣。接着从法语开始进而学习其他语言,以完全相同的方式独立学习,直至可以用 20 多种语言阅读专业书籍和论文,用 6 种语言阅读文学作品消遣。
西蒙平时遇到的问题几乎都没有现成的答案,他只能在不同学科学习,将学科视为工具包,选择学习不同学科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能来自不同领域,从统计学到社会学,从经济学到心理学。
如果他需要新的东西,比如一种编程语言,但又无法从社会获得,他就会发明它。如果他作出了一个假设,他会将其形式化、精致化,并检验其局限性。
在习得学科知识之后,他总是着眼于推断出普遍性结论,考察这些工具对其他情形的的价值的适用性,再回头来解决实际问题。
回看赫伯特·西蒙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他始终怀有好奇的心态,而对好奇的事物又有一钻到底的研究的韧劲儿,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一好奇而又执着的精神,外加他超高的智商,使他能够将想做而又喜欢做的事情都变成了现实。
就拿泡妞来说,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能逃课在家练钢琴,将钢琴、画画、下棋练到如火纯情的地步,来吸引女孩子。即便是打架,他也很专注地学习了拳击,而且拳击成为他大学里唯一拿“优”的课程。
他曾好奇人们各种各样行为背后的动机,并一度想弄明白这些动机是否有规律可寻,而通过自学学习了各类课程。这不仅让他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管理学专家,还能够在大学里胜任宪法学、城市规划、地缘政治学、合同法、统计学、劳动经济学、运筹学、美国史等众多课程的教学工作。这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社会学科。
他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往往是废寝忘食的。他对计算机感兴趣,就想能不能把人类的逻辑思维套到计算机上,而潜心研究,最终获得图灵奖。
他后来觉得心理学很有意思,就一心一意地研究心理学,而最终获得心理学界三个最高奖项——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美国心理学基金会心理科学终身成就奖、美国心理学会终身贡献奖。
当他得知有比图灵奖更高的奖项——诺贝尔奖时,他又动了想拿诺贝尔奖的心思,结果将他的杂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信息学”融合到一起,而拿到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高智商是他本身具有的高于别人的条件,然而好奇、痴迷、研究、执着这些助力他成功的因素是普通人都可以拥有的。
我们普通人之所以普通,也许就差了那么一点好奇心,而熟视无睹周围每天的日常;也许就差了研究的意识与痴迷、执着的精神,而安于现状,或半途而废,一事无成。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知道是这么回事儿,还是得付诸于行动,才能有所改变,有所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