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很长一段时间,当别人问我是不是佛教徒,我都感到很难回答。“可能算是吧”或者”我只是对佛教比较感兴趣”,我总是这么模模糊糊的一带而过。
每个人心里都对佛教有不同程度的刻板印象,有的人认为是磕头烧香,拜佛求福;有的认为是偶像崇拜;有的认为是神通和超能力,有的认为是一场心灵spa,盘盘珠子聊两句口头禅是新时代的时尚时尚最时尚.
在佛教团体的内部,还有另外的一份身份的认定标准:你吃素吗?打算出家吗?修习的是南传/北传/藏密?读了多少经书和咒语?有没有参加过XX法会/闭关?
什么是佛呢?佛的教法的什么?如何处理佛法和生活的关系?这本作者陈宇廷用自己亲身经历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毕业于普林斯顿和哈佛MBA,曾为麦肯锡资深顾问。有三年的出家经历,也曾到藏汉联迪跟随多位大师学习,之后却又还俗结婚,和妻子央金拉姆致力于推广佛教科学化、系统化的觉性科学。传奇丰富的经历、真实动人的体悟,相信不论是佛法好奇者、还是入门的修习者都能有所收获。
2.
早年的陈宇廷受父亲陈履安的影响,接触了一些关于异能人士和关于濒死经验和轮回的研究。研究的成果激发了陈宇廷的好奇,死亡以后是不是有另一个世界?轮回是不是真实存在的呢?如何才能达到佛教经典所说的明心见性?
为了解决心中的疑惑,他抛却了高薪的工作,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出家,想要“全职、专业、有效率地”学习修行。然而这条学习的路并不平顺,他曾经在寺院组织承办了很多活动和教学、打了数个禅七,但是并没有在“言语断灭、信道行处”的传统修法中受益。他选择了还俗后更自由和系统的学习藏传佛法,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慈善事业中。但在2003年公益事业受到突如其来的打击,多年的心血一夜之间化为虚有,他陷入了深深的烦恼和痛苦,参访佛法多年,又在慈善事业上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却依然在对境面前苦苦挣扎,没有摸到佛法大门的钥匙,为什么?
如果没有带着“觉”行善,没有带着“觉”求法,没有带着“觉”禅修,没有带着“觉”生活……修行就不会使我们走上脱离烦恼、离苦得乐的路;最多只是做了很多好事,有一天可能有个好果,但是和我们从烦恼中解脱出来毫无关系,也不会产生智慧。这就像是如果我们因为感情失意或者其他原因心中有无尽的烦恼,我们跑去寺院上香拜佛捐钱,甚至念经拜佛,都不会减少内心的烦恼,是同样的道理。
陈宇廷在他的书里这么回答。面对2003年的这次烦恼的攻击,在传统经咒/忏悔法门都失效的时候,他选择了在自家阁楼上放松看清自心,却因此获得了修行上最大的进步,拆掉“烦恼”的外包装,获得了“菩提”的礼物。
此后,在婚姻和慈善事业中也越来越深的体会到心性,不断的熟悉觉的方法,烦恼越来越少,对法的应用也越来越圆融和欢喜。在于其他宗派修行人的交流中,体会到“宗教,只是找到答案的方法,而并非答案本身。”对现代人来说,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修习方法,而不是陷入到法的分别中去。经过2003-2011漫长的“熟悉觉性”的阶段,陈宇廷决定以推广觉性科学为己任,以改造心念为起点,实现造福个人、家庭、企业、社会的愿心。“觉性科学”是他的父亲陈履安根据自己三十多年的学修经验和祖师大德们的核心教授提炼出的一套没有宗教色彩的科学化、系统化的禅修方法。以现代人熟悉的科学名词和观念来诠释佛法和修行,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分为觉性的不同的次第,旁征博引中西方的科学研究和学修经典,使大众不用脱离家庭,也不必阅读晦涩的经文、沿袭传统的仪轨。在日常生活就理解和应用,真正于受益智慧的教法。
3
陈宇廷这本书很通俗易懂,面对的日常的生活也和我们现在有很多的共同之处。比如在他也曾经苦于教育的刻板和压力,失望企业只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现状,曾受“只有出家才是佛门龙象”观念的困扰,也遭遇过宗派的分别的观念冲突,在做公益的过程也并非一番风顺,反而滋生了很多烦恼。这些对人生苦的体会每一个人都不陌生,有过修学经历的人,对很多熟悉的“出家人是最好的修行方式”“多做慈善培养大悲心”等等的概念也会相当的熟悉。陈宇廷以自己作为解剖的对象,阐述自己在几十年中面临的烦恼和痛苦,真实而感人,他以科学的方式解释经咒、圣地、转世、神通等等现象;以梵文原意为“佛”“菩萨”等错以为偶像崇拜的名词正本清源;借鉴中西方先进的科学研究成果,使禅修的教法更活泼和与时俱进。为压力和物质中烦恼的现代人,指出一条可修可证可达的道路。
希望这篇推荐能为想对佛教有所了解的你,提供一种不一样的解读方式。通过作者科学化系统化的解读,一起种下一颗菩提的种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