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内容来自《第六章 思维之乐》
以下为增加阅读内容
心灵的混沌状态
在现实中,要达到如此秩序井然的心理状态,并不那么简单。正常的心理状态乃是混乱一片。在既没受过特殊训练,外在世界又没有值得注意的目标时,一般人集中思考的时间很少能超过几分钟。如果有外来的诱因引导,比如看电影或在拥挤的道路上开车集中注意力会比较容易。阅读一本精彩的书也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但大多数读者看了几页还是会分心,必须强迫注意力回到书本上才能继续往下读。
我们很少注意到自己对心灵的控制力竟是那么薄弱,因为习惯已奠定了精神能量的轨迹,仿佛思想会自动衔接,毫无漏洞。一夜安睡,早晨闹钟一响,意识就恢复清醒,接着就到浴室去刷牙。文化分派给我们的社会角色负责塑造我们的心灵,我们通常也任由这套既定规则操纵,直到晚间又该就寝,失去意识为止。但在独处无须集中注意力时,心灵没有秩序的原貌就会显现。它无所事事如脱缰野马,往往停留在令人痛苦或困扰的思绪上。除非一个人知道如何整顿自己的思想,否则注意力一定会被当时最棘手的事件所吸引:它会集中于某种真实或想象的痛苦,最近的不快或长期的挫折中。精神熵是意识的常态──一种既没有任何作用,也不能带来乐趣的状态。
为了避免沦入这种状态,一般人当然急于用任何能到手的资讯填满心灵,只要能转移注意力,不要沉溺在消极的情绪之中就好。这也说明了为何人们花大量时间看电视,尽管这么做毫无乐趣可言。比起其他的刺激──阅读、与别人交谈、发展嗜好等,电视最能提供持续且易得的资讯,帮助观众整理注意力,而所需要的精神能量又非常少。一般人看电视时,不用担心游移不定的心灵强迫他们面对私人的问题。不难想象,一个人一旦确定了克服精神熵的策略,再要求他改弦易辙就很困难了。
做个白日梦
避免意识混乱的最好办法,当然是培养能控制心灵运作过程的习惯,而不是依赖电视这样的外来刺激。养成好习惯需要多练习,还需要心流活动不可或缺的目标与规则。比方说,运用心灵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做白日梦:通过心灵意象排演一连串的事件。但即使这么简单的整顿思想的方法,很多人仍然做不到。专门研究白日梦与心灵意象,堪称这方面“泰斗”的耶鲁大学社会学家辛格指出,很多小孩不曾学会做白日梦的技巧。白日梦不但能借着想象弥补现实中的不快,创造情绪的秩序──例如,一个人在想象中目击虐待自己的人受到惩罚,挫折感与攻击欲就会缓和很多一一同时也能帮助孩子(还有成年人)预习想象的情况,在情况真的出现时,用最好的方式应对,并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与出乎意料的后果,这些都有助于提升意识的复杂性。只要运用得宜,白日梦也能产生无穷乐趣。
拆页十一 P217+226
不仅身体的每一种潜能都可以构成心流活动,心智的每一运作也都能产生独特的心流。
要享受心灵活动的乐趣,必先具备体能活动产生乐趣的相同条件。要有象征的技巧,要有规则、目标以及取得回馈的途径。当事人必须集中精力,并且在与技巧相当的层次上随机应变。
思维游戏。
塑造心灵活动所需的工具不仅仅是记忆。记住一些事实,若不能把它们归纳成某种模式,建构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规律性,仍然没有用。最简单的秩序体系就是为每个事物取名字,我们发明的字眼,便把独立事件纳入宇宙通用的类别。文字的力量无比广大,《圣经•创世纪》第一章,上帝就为日、月、天、地、海及所有他创造的万事万物取了名字,这才完成创世的程序。
《圣经•约翰福音》开宗明义地说:“太初有道……”这里所调的“道”就是文字。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现在几乎全部散失的著作,一开始也说:“道来自永恒,但人对它的认识比起过去并无长进……”这里的“道”同样也是指文字。这些例子都指出,文字在控制体验上的重要性。文字是建造象征体系的“积木”,使抽象思考成为可能,并扩大了心灵储存刺激因素的空间。若缺少整理资讯的体系,即使最清晰的记忆也不能阻止意识陷入混沌。
有了名字之后,还需要数字与观念,然后是用一套可预测的方法,将之综合在一起的规则。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和他的学生们展开了一项庞大的建构秩序工作,企图把天文、几何、音乐数字,用一套共同的法则结合在一起。因此,他们的工作与宗教发生混淆是可想而知的,因为两者的目标几乎重叠:找出一种能呈现宇宙构造原理的方法。2000年后,天文学家开普勒与物理学家牛顿也相继踏上了相同的追寻之路。
「I,重述知识」
请结合拆页内容,说说你理解的思维带来乐趣需要哪些环节。
拆页十 P247
活到老,学到老
本章主要讨论心智活动制造乐趣的途径。我们看到,心智提供的行动机会在量与质上都不逊于肉体。不论性别、种族、教育程度、社会阶层,人人都有运用四肢与感官的能力;同样,所有希望控制心灵和思维的人,也都能自由运用记忆、语言、逻辑、因果律。
很多人一离开校门就不再学习,因为一二十年受外界强迫的学生生涯留下了许多不愉快的回忆。他们长期受老师和教科书操纵,毕业的那天就是他们的自由之日。
但放弃运用象征技巧的人永远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他的思考会受邻居、报纸社论、电视节目所左右,他会被专家学者牵着鼻子走。在理想状况下,强迫教育的结束应该就是自动自发追求更高教育的开始。这时,学习的目标不再是分数、文凭或找份好工作,而是了解周遭的事物,从个人经验中发掘意义,建构价值观,思考者会从这里面找到深邃的乐趣。正如柏拉图在《斐里布篇》中提及苏格拉底一个门徒的经验:
初次畅饮这泉水的青年,快乐得好像发现了智慧的宝藏欣喜若狂。他会任选一个论证,把所有的观念凑拢,综合在一起,然后又把它们一一拆开,分析解剖。他会诘问自己,然后又去诘问别人,他身旁的人不分老少都被他诘问不休,连他的父母也不能幸免,凡是肯听他说话的人他都不放过……
这段话写于2400年前,但直到今天,对于一个初尝心灵心流之美的人的兴奋反应,我们还是找不到比这更生动、更贴切的描述。
「A1,激活经验」
请回想一个你探寻知识或者技能的经历,当时你也如苏格拉底门徒一样不断诘问自己或他人,不断拆解合拢,最后通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