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琪琪17岁,来自深圳。她对声音特别敏感,每当想专心学习、做事时就会因为周围的噪音而分神,出现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甚至有严重的情绪波动。
父母带她辗转去过不少权威的精神病院,看过国内著名的精神科专家,找过8个心理咨询师,但都没解决问题,病情反而越加严重。琪琪几次情绪崩溃,曾5次割脉,试图自杀。
令她们惊喜的是,后来,我们找到了琪琪症状背后的创伤性事件后,进行了两次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治疗(TPTIH),她对噪音的症状竟完全消失了,迅速康复!
01、困在噪音里的女孩
“汽车声、水流声、风扇声,甚至是周边人的呼吸声对我来说都是噪音,我很焦虑,没有办法集中精力学习。”初次面诊时,琪琪说话声音很低,怯怯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严重时,琪琪几乎晚晚失眠,整宿都被学校宿舍的风扇声困扰,第二天精神非常差,课室天花板上嗡嗡响的风扇声,她注意力又被吸引过去了,根本无法学习。琪琪说,“那是我过的最晦最黑暗的日子,反感一切噪音,死了都比那样的状态好上千百倍”。
琪琪还非常敏感多疑,思考问题爱钻牛角尖,总害怕做得不好遭到责备,还担心身边有人想害自己,反复思考曾经与自己有过节的同学是否会记仇、报复,时刻提心吊胆地,像一只惊弓之鸟。
最严重的时候,琪琪休学了,情绪极度低落、自卑,除了家人之外没有任何人际交往,甚至不敢一个人出门、不敢跟陌生人说话,几乎完全丧失了社会功能。
她跟父母的关系本来就不亲近,患病之后矛盾更加激烈。“因为一点小事就跟我们发脾气,要死要活地,还用刀割自己”,琪琪的妈妈说。
带着这样的问题,琪琪曾经看过国内非常有名的两位精神科专家。第一位的诊断是阿斯伯格综合征、强迫症和双相情感障碍。
第二位是通过视频面诊的,这名专家否定了阿斯伯格综合征的诊断,但也认同强迫症和双相的诊断。
在精神医学和心理学领域的传统观念里,阿斯伯格综合症(自闭症的一种类型)、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都是很难治愈的。以强迫症为例,曾有心理学专家用72小时治愈了一例强迫症,被认为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总之,琪琪的父母带着孩子四处求医,确实也没有明显的起色,内心更加无助,濒临绝望。
幸好,琪琪本人并没有完全放弃。面诊的时候,虽然她很胆怯,但仍然坚定地表达了希望能在噪音下正常学习、生活,甚至完全恢复健康的强烈愿望。
我问她,你对噪音这么敏感,是否觉得这个担心是多余的、没必要的呢?琪琪说,没有。
我马上意识到,她并没有反强迫症状,而是确实受到周边声音的干扰。我因此推断,琪琪的行为虽然无法自控,表明来看像强迫行为,但从心理的角度上分析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强迫症。根据我们的经验,这很可能是创伤事件导致的。
而且,在面谈过程中,琪琪逻辑正常,交流基本顺畅,这明显不是阿斯伯格综合征。至于“双相”,琪琪内心非常自卑,没有心境高涨、自高自大的迹象。而她跟家人父母发脾气、争吵,是出于情绪压抑和愤怒,并不是躁狂,所以也不是真正的“双相”。
我得出的初步诊断是:创伤后应激反应失调。按照现行的诊断标准,可以诊断为:抑郁症(重度)伴有激越和焦虑,学习障碍,社交恐惧症。
02、对噪音的敏感来自多个创伤事件
琪琪听到自己不是强迫症,非常高兴。而且,接下来她所说的事更是印证了我的推测:对噪音的敏感是创伤性事件导致的。
她说,她的父母关系一直很差,从她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吵闹不断,脾气来了还经常指责她,家庭氛围极差。她非常郁闷,又无法反抗。为了转移注意力,年幼的琪琪想到了把注意力集中在家里的风扇声音上,这样一来父母争吵声就好像就减弱了些。
图片来源于网络还有一次,琪琪14岁时,她躺在床上无法入睡,头痛欲裂。她想起曾看过一篇文章,称头痛的时候转移一下注意力就能有所缓解。她便又把注意力转移到风扇声上。
后来琪琪上了住宿高中,却因睡觉时打呼噜遭到舍友埋怨。琪琪非常自责,每次睡觉心里就忐忑不安,不敢睡太沉,但又很困,万分焦虑。她又把注意力集中到头顶的风扇上了,她每次在宿舍失眠,风扇声就在她耳边萦绕。
这样持续了一段时间后,琪琪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受到电风扇声音的干扰了。白天上课的时候,自习的时候,风扇的声音总让她分神。
她马上告诉自己:我不能受到干扰,要专心学习,万一成绩不好就完蛋了,不要理会风扇的声音,不要理会,不要理会……可是,她越在意噪音对自己的影响,就越焦虑;越焦虑,就反而越被干扰,进入了恶性循环。
在高度焦虑下,琪琪对声音的敏感很快就泛化到了其它声音:马路的嘈杂声,同学老师的气息声,窸窸窣窣的翻书声,这都会对导致她根本无法专心学习。
另外,她还看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远古时代人类还没完全进化时,对声音是很敏感的,只有如此察觉到环境的危机才能生存下去;但现代社会安全系数大幅度提高,人类安全了很多,听觉就也没那么灵敏了。
这本是一个普通的科普知识,却被琪琪歪曲理解了:自己对声音那么敏感,是不是意味着自己退化了、适应不了社会了?她感到害怕,去询问身边的朋友有没有听到噪音,大家都说没有,她更加惶恐了。
在一次重要考试的前夕,琪琪如往常一样被风扇的噪音困扰得无法入睡,又想起了这篇文章,认为自己完全退化了,情绪极度焦虑,一晚上严重失眠,结果第二天考砸了。对她的学习成绩极为重视的母亲狠狠地责备了她,这直接导致了琪琪的彻底崩溃。
03、两次创伤修复后症状消失
得知了琪琪关于噪音的经历后,我认为这是一个牢固的病理性条件反射,并附带着一连串的灾难化思维:琪琪一察觉到噪音就焦虑,接着就想到这会影响学习,学习成绩差没有前途,接着更加焦虑……
我决定先尝试用深度催眠下的条件反射重建技术(CRRDH)进行治疗,为她重建一个新的条件反射:一察觉到噪音时内心是平静的,能继续安心地做事或学习,让她恢复社会功能。
一开始,治疗有点效果,琪琪非常兴奋。可没过几天她又打回原形了。我意识到:琪琪的心理创伤可能比我原来认为更大、更多,甚至可能还有些创伤隐藏在内隐记忆层面,她本人早已忘记了。如果不修复创伤,只处理表面的病理性条件反射,效果非常不稳定。
我们马上调整方案,先由Lucy给她做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TPTIH)。果然,在深度催眠下,她关于噪音的经历最早能追溯到4岁。
在内隐记忆层面,琪琪看到自己跟随妈妈回乡下探望姥姥。在农村狭窄的小路上,一辆摩托车从母女俩身后飞驰而过,琪琪吓了一大跳。后来,摩托车还挡在路中间,后面的汽车不停地鸣笛,路旁的鸡、鸭、狗被闹的上下乱窜,也疯狂地叫起来。
琪琪被吓愣住了,妈妈用力拖着她往前走,还一边骂她“笨死了,连走路都不会!”。琪琪脑子里充斥着摩托车轰鸣声,汽车鸣笛声,动物叫声,母亲的骂声,非常恐慌。
接着,Lucy对这个和其它几个关于噪音的创伤迅速进行了处理,还在深度催眠下纠正了她对噪音的错误认知(认为自己退化等等)。
Lucy对琪琪的与噪音有关的创伤进行了2次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治疗,共计约4个小时。她被噪音困扰的问题完全解决了,母女俩都非常惊喜。
04、自卑敏感源于大人错误的教育方式
琪琪的成长经历中,还有其他的创伤性事件,导致她自卑、敏感,非常害怕被责备。
小学一年级时,琪琪长得胖乎乎的,被同学取绰号“肥婆”。琪琪很生气,每次都跑去找老师告状。一开始,老师出面制止同学。但次数多了老师也不耐烦了,对琪琪说“你怎么那么爱告状啊,这个事情你自己解决不行吗?这是你自己的问题啊!”
还有一次,琪琪的同桌欺负她,不停用笔尖戳她的后背。最后她忍无可忍了,她拿起笔来反击,把同桌的后背扎出血了。同桌的家长来学校投诉,琪琪的父母也来了。所有大人都没有听琪琪的解释,反而命令她马上道歉,骂她是野蛮的人。
琪琪很委屈,明明是同桌欺负她在先,可不仅老师不支持她,连自己的父母也不理解她。
老师和家长对琪琪的不认可,使她对自己也非常不认可,变得非常自卑,总是害怕被责备,觉得身边没有可以信任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Lucy在深度催眠下对琪琪的这两个创伤进行修复后,她担心被害的感觉逐渐消失了,自信心也有所恢复。
不过,我们认为琪琪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她曾提及,母亲对她非常严厉,小时候经常打她,爷爷奶奶又重男轻女,在患病前她已经很久没有开心的感觉了,内心非常渴求温暖的关怀。以至于她发现割脉可以引起母亲的关注时,便屡屡割脉来换取父母的关怀。
她还回忆,12岁时她妈妈带她去看神婆,神婆说她被鬼附体,这件事对她刺激也很大,想起来就觉得恐惧。
可是,我们没来得及对这些问题进行处理,尤其是家庭关系。琪琪对噪音和担心被害的症状减缓后,她的父母本来非常高兴。可后来琪琪又情绪激动,再次割脉。
琪琪反映,这与噪音没有关系,是因为家庭冲突。可她的父母认为治疗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选择了终止治疗。我们觉得很遗憾,并很担心琪琪后续的病情会反复。
幸好,几个月后,琪琪的母亲发来感谢信息,称过了一段时间,琪琪完全康复了,药物自行停掉了,整个人的精气神有了很大改变。她们回家之后见了以前给琪琪治疗过的精神科专家,那位医生得知两次心理干预就治好了害怕噪音的症状,觉得非常神奇,看到琪琪的改变,更是觉得不可思议;他们才意识到我们的治疗确实对女儿的帮助很大。
最令人欣慰的是,她母亲说琪琪已经顺利重新上了大学,学习状态挺好的。
05、创伤的修复对强迫症治疗意义重大
琪琪这个案例让我对所谓的“强迫症”的治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虽然我从心理学的角度认为琪琪不是真正的强迫症,但按照现行的主流诊断标准,琪琪就是典型的强迫症患者。然而,传统的遵循强迫症的药物治疗方法对琪琪来说效果不佳。
当父母知道我们的诊断不是强迫症后,感到非常开心最后,Lucy仅用了2次深度催眠,准确地找到了噪音症状背后的创伤并进行修复,所谓的强迫症状一下子就消失了。
这启发我们:强迫症状背后的根源可能也是创伤性事件,找到创伤并进行针对性的修复后,有可能令症状迅速消失,颇有摧枯拉朽、釜底抽薪的感觉。在往后的临床实践中,我们还会继续在这方面进行探究。
此外,还想给焦虑的患者家属们一些建议。其实,在青少年心身障碍患者接受心理干预的过程中,出现情绪波动、病情反复是正常的,尤其是创伤多的孩子。治疗师需要逐个逐个地梳理、处理这些创伤,期间可能还会发现新的问题。
像琪琪那样,前期的治疗主要针对噪音和敏感的症状,还没涉及到家庭方面的创伤修复和家庭治疗,所以家人之间矛盾仍然激烈,引起情绪波动。如果家长能给予更多理解和耐心,等患者对父母的创伤被修复之后,亲子关系会好转得更快。
而且,有部分患者在接受完创伤修复后,感觉效果不大,甚至情绪有所恶化。但经过一段时间沉淀后,状态可能越来越好,甚至与之前判若两人。
我们还总结出规律,深度催眠下的创伤修复治疗(TPTIH)并不是越密集越好,治疗期间潜意识层面需要沉淀,患者需要自我感受,潜意识里的改变可能会渐渐浮现出来。希望更多的患者和家属能给予耐心和理解。
最后,还想给所有的父母一些建议。
在这个案例中,琪琪的父母一直忽视女儿的感受,导致她内心自卑、敏感。
其妈妈因为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感觉遗憾,因此对琪琪的学习成绩极度看重,将家庭的希望都寄托在琪琪身上,认为孩子的全部任务就是学习。琪琪说,如果她考得不好,妈妈会一直不高兴,直到下次考试又拿到第一为止。
对此,琪琪的父亲虽然不太认同,但是也缺乏积极的引导,而且与妈妈经常发生冲突。长期下来,琪琪把妈妈的这些观念也内化成自己的认同,她自我要求极高,不断自我施压,学习压力非常大。
性格自卑、敏感、自我要求过高、心理压力大的孩子,在受到创伤事件的刺激下,往往更容易产生精神心理障碍。这个问题值得广大父母们重视、反思。
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一个人的心身健康、情商和逆商、跨学科的思维、人文素养等更加重要,父母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不断提升,不要因为自己的局限性甚至无知愚昧给孩子造成影响一生的伤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