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绝对不是广撒网式的村村振兴,而是应该针对性的选取有发展潜力的地方进行先期建设。
这一点,可能很多人不理解,说好的公平呢?说好的共同致富呢?
那么我们先来算笔账,以现在市价来看,农村村道硬化的单公里造价约15万,搭配的路灯,每盏成本及安装约700左右。(这一点上,有极大的地方性差异,笔者就不做过多解读了,懂行的都明白)
某地为了响应国家号召,在某地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具体实施过程中,为某个仅有几户的小群落,修建一条数公里的村道,还搭配上路灯,再装上自来水,还拉上光纤。
荒废的祖宅
期间光工程成本耗费近百万的资金,还不加其它损耗。而这几户人家,由于自身的情况,在改造后的不多久,相继离开了这个小村庄,整个整条路都慢慢被边上的草给覆盖满了。这也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啊...
当然,这个例子可能带有较强的个例性,但是切实反应出了现在新农村改造过程中的一些现象。之前的普及义务教育过程中,全国范围修建了数量众多的小学,这才多少年?现在的乡村,能够进行完全小学,每个年级都有,且全校学生过两百的又占据多大的比例?
很多的小学都逐渐被改成了敬老院,或者直接废弃。这也是资源的极大浪费。我们可以在发展的道路上,走过弯路,犯过错误,但是如果不总结吸取教训,而是继续下去,那就不是犯错,那是犯罪。对后人的犯罪。
修完路后,荒废掉的祖宅
乡村振兴,又路在何方?
选取交通位置相对便利的,地势相对平坦,有条件发展成为中心村落,甚至小城镇的地方,先期定点,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搭配及提升这样地方的教育、医疗条件。吸收周边的乡村村民进入到这样的地方定居及生活。把乡镇规化好是关键,人集中到乡镇去,道路畅通,土地归大田,实现农业现代化才是农业的根夲出路。对于稍后及条件实在贫困的少数,则最后由国家出面进行兜底,采取集体迁移式扶贫。
五指分散没有力,要握在一起,才能成为拳头,才能真正的实现乡村振兴。
新农村建设,绝不是一刀切,千篇一律的火柴盒,是对后人的不负责任,是犯罪。
这一点,中国的农村,承载着大多数国人儿时故乡的记忆。绝多数中国人祖上往上推三代,都是出身农村的。
何为故乡?又何为乡愁?乡愁是独一无二的,村口的那个大槐树,是无法忘怀的那一口古井,是那一座儿时爬了无数次的小山...
但是改造后的中国农村是什么样?中国农村改造的同质现象非常严重。在国内几乎是普遍情况,从江南到漠北,绝大部分的乡村建筑,基本都是一个模式。一排排的火柴盒,这一点固然有处于对成本的考虑。
中国的城市,已然成为了这样的一种情况,随意拍摄一张新建小区的照片,你绝对分不清楚,这到底是上海,还是广州。
某新农村改造项目
中国已经将中国的城市,建设成了这个样子,难道还要将中国的农村也搞成第二个城市?等到我们的孩子来问我们,故乡是什么样子?你拿什么跟他比划?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语言,诚然,我们为了交流的方便,推行普通话,并不是说我们就要丢掉方言。
乡村改造亦如此,我们的乡村改造,在很多时候,简单粗暴。把村里到外面的路整平,遇见墙就刷白,在挂上几个红灯笼,墙上刷个社会主义价值观。这就是乡村改造?
村民到底需要什么,村民需要的是,将村子里面的路修整平坦,这样晚上回来的时候,才不需要害怕路上凸起的石头叛倒老人和小孩。村民需要的是,切实改变自己的居住环境,第一点就是自己家里厕所的下水道,是否能够通达到一个集中的地方,进行处理,而不是自家建个小厕所,却还要到外面去方便。村民需要的,是一个能大家闲时跳个舞,忙时能晒谷的大坪。不是花里胡哨的,还常年上锁的,不知所谓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
能切实知道,村民需要的是什么,才知道新农村建设到底需要建设什么...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岭南有岭南特色的屋脊和外观,江浙有江浙的小桥流水,安徽有安徽的白墙灰瓦,陕北有陕北的厚重与绵延。不是所有的地方,做乡村改造,都是简单的一刷了事。
不考虑地方特色的改造,不是懒惰,是对后人的犯罪。
乡村振兴,环境改造只是前奏,产业延伸才是根本。
讲了一大堆,环境改造只是前提,规划师来做乡村改造,不仅考虑的是这个地方居民的环境起到根本的变化。
更多的还是要考虑,这个改造案出来,能不能进行后续的产业延伸,这个地方是不是适合做乡村旅游?能不能做农业观光,有没有相应的项目延伸的可能?
某地,开发的特色民俗旅游项目
这个地方,是不是可以做相应的农业特色项目的延伸?是不是可以做有机蔬菜和特色种养?
这个地方,有没有做出名优特色产品的可能,做这个能不能切实提高这个地方村民的收入。这都是做乡村规划需要切实考虑的问题。
能够做,以后就是怎么做的问题,是否能够帮忙引入相关的产业,有没有合作的农业机构进行定点的技术扶持。
一个规划案,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就是失败的,不合格的规划案。因为不切实提升当地村民的收入,哪怕你把这个村子建的跟皇宫一样,村民没有收入,还是会离开村子,另找活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