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业是徐小平老师和周亚辉老师两篇文章的比较阅读。
1.关注度重点:是成长性还是绝对值?
徐小平
就金钱而言,成长性比绝对值重要得多,结构性比起步点重要得多。
周亚辉
一亿美元 跟着当下的趋势做好市场和销售成本控制,抓住机会。
十亿美元 握住新的潮流、增量市场、有长期的商业价值战略格局、前瞻力。
百亿美元 需要创始人比所有人早看5年,甚至10年以上。再造原有的价值链条,需要非常深度的思考能力、融资能力。
可以看出周亚辉说的从一亿美元到百亿美元稀缺性是逐渐递增的,成长性也逐渐递增,但从周老师分类和题目的设定来看,还是很关注创业企业的绝对值的。虽然徐老师说的针对的是个人的发展,但是放在公司的估值和发展层面有是一样适用的。徐老师明显的表现出对成长性的关注。
2.竞争还是共赢?
徐小平
所谓成功,就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人的需求。
利他的范围越大,就越接近世俗意义上的成功。
周亚辉
(那些百亿美元的企业)创造出开放生态就是为了解决掉它不想做的事,那些很苦很脏的事情。
可以看到周老师的竞争思维是很浓厚的,市场规则是弱肉强食,最优秀的企业拿走最大最美味的蛋糕。而徐老师则认为所谓的成功是仁者爱人的结果。最优秀的企业让更多的企业参与到分蛋糕的共享中。百亿美元的企业打造开放生态是给更多更好的企业参与进利润分配的机会。
3.核心的竞争力是?
徐小平
无论做什么工作或者选择和谁一起生活,都要把事情做到别人无法替代的程度,这是对自我价值最好的保护和经营。
在任何一个领域,输出能力最强的那些人都会摘走最大的红利。
强化自省能力...自省的能力来自不断学习。
周亚辉
对一亿美元的公司来说,商业模式或者壁垒都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把“爷”伺候好。
(百亿美元企业)重要的是在合适的时间点把握住机会,创始人一定要找那些之前投过十亿美元公司的投资人。
100亿美元的赛道是BAT、Facebook、亚马逊、微软等所有人都不会放弃的,他们一定会想办法干死这类创业公司。
未来30年能做百亿美元公司的CEO都是科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他们的思考能力足够深度,优势很明显。但是同时短板也很明显。...
周亚辉在演讲里认为不同估值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不同的。人脉关系、市场趋势、行业壁垒、打压对手等都是企业因关注的内容。徐小平只强调了一点,把事情做到无可取代就是对自我价值最大的保护,有浓厚自胜者强,追求卓越的感觉,始终把做好自己放在了首要位置。
4.投资人扮演的什么角色?在投资中追求的是回报率还是成长性?
徐小平
当然,什么最有价值,见仁见智,就我个人六十年的人生感受而言,依次排序是:持续的学习发展自我、友情、成就那些比我年轻的人。(投资人的心态。)
我家里挂了一幅字,上书“唯大丈夫能本色,是真英雄自风流”。本色、真情是人的重要品质。
(金钱的作用有其局限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做天使投资,和比尔盖茨做慈善,本质上都是一样的“自私”:把金钱变成帮助和影响他人的工具,以此获得自己的精神回报。
人生远比我们想象得漫长,所以不争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把一切机会和挫折都放到尽可能长的周期里来思考。
周亚辉
这些非标品在市场上是找不到的,或者根本不会有人说出来。因为如果他把这些知识给标准化了的他就不用干了,基本上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
如果PE和VC都把心态调整好,低估值投进去,等公司达到一亿美元后卖给A股上市公司,这么算来回报也不会太差,同时也不用投那么多钱。
在周老师的言谈中可以推测,做投资基本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基础的,而投资人和创业者之间,也是互相利用的关系。徐老师认为金钱只是人生的一个维度,钱的作用是帮助和影响他人。成就别人、以诚待人是自己人生的重要目的。
5.定势还是开放?
徐小平
什么最有价值,见仁见智。就我个人认知而言…选择决定命运,认知决定选择。
世界很大,变化很快。你必须养成随时随地跨界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不断探索那些与自己的专业貌似无关的知识新边疆。
周亚辉 (基于总体感知)
周老师写这篇文章的方式更多的是以估值为核心对三类公司进行分类,比较和定义。基于过去的经验传递出很多自己个人的经验和思维的结论。 徐老师的文章有一种很谦逊的态度,定位是总结和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他没有定义什么,而是更多的强调差异性和成长性。
当然,可能由于选题的不同和个人感知的偏差。两位老师文章给人的感觉是很不同的。
周老师的思维方式感觉非常的工业化,以数据和利润做为核心的出发点,注重强调竞争和收益,强调外部市场趋势。
徐老师感觉更开阔真诚,金钱只是人生的一个参照点,更注重意义、情感、成长性,注重个人能动性。
两个人讲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个人感觉徐老师在格局上更胜一筹。有一种超脱标的物的眼光和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