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

作者: 寬兮僩兮 | 来源:发表于2024-04-07 08:03 被阅读0次

痰饮

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施治参考资料

痰饮[tán yǐn]

中医术语

科普中国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科学百科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认证

其他贡献者

痰饮,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这是广义的痰饮,其中痰和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它们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其次它们又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

饮,即水液停留于人体局部者,因其所停留的部位及症状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金匮要略》即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区分。这里的痰饮是狭义的专指四饮之一,即饮邪留于肠胃的病证。

中医病名

痰饮

外文名

phlegm and fluid-retention[1]

就诊科室

中医科

常见发病部位

肺,脾,肾

常见病因

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及内伤七情等

相关视频

更多

1.2万播放|07:14

痰湿究竟是什么?中医常说的痰湿、痰饮是怎么回事,医生为你解析

中医健康之声

9174播放|05:33

【中医基础理论】7.4.1痰饮,小白初学者课程零基础自学入门教程

沐冬阳文艺

9059播放|03:30

百病皆因痰,除痰先除寒,5味中药,除寒邪、散痰饮、温肺暖脾

杏林侠客崔占举

9169播放|04:10

中医如何调理痰饮?

中医全科刘医生

7167播放|06:19

国医培训 病因_痰饮的概念、特点与内容

李时珍国医培训学校

5649播放|04:03

《医学三字经》——痰饮第二十

针灸龙哥

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施治参考资料

病因病机

痰饮,脏腑气化失司,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继发性致病因素。[1]

痰的产生多由外感六淫、饮食所伤及内伤七情等,引起肺、脾、肾各脏气化功能失常所致。肺主治节,若肺失宣肃,津液不化,则可凝聚成痰;脾主运化,脾胃受伤,运化无权,水湿内停,则可凝聚成痰;肾司开合,肾阳不足,开合不利,水湿上泛,亦可聚而为痰。由于痰的生成原因不同,所以有寒痰、热痰、湿痰、风痰、郁痰、顽痰之异。痰热互结,则为热痰;寒痰互凝,则为寒痰;痰兼湿象,则为湿痰;痰兼燥象,则为燥痰。

饮的形成,多由脾肾阳气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劳欲之伤,以致脏腑功能失调,水液在体内不得输化,停聚或流注于某一部位所致。饮停胃肠者为痰饮,水流胁下者为悬饮,淫溢肢体者为溢饮,侵犯胸肺者为支饮。其病机性质总属阳虚阴盛。溢饮与水肿、支饮与哮喘有关联。

临床表现

痰饮为有形之阴邪,故痰饮形成以后,具有湿浊粘黏滞特性,既可阻滞气机,影响经脉气血运行,又可表现病证缠绵难愈。

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或阻于肺,或停于胃,或蒙心窍,或郁于肝,或动于肾,或流窜经络,引致诸多病证的发生,症状表现各不相同。痰阻于肺,肺气宣降不利,则出现胸闷、咳嗽、气喘、痰多;痰阻于心,心血运行不畅,常见胸闷、心悸;痰迷心窍,则神昏、痴呆,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喉中痰鸣,两目上视,手足抽搐;痰火扰心,则失眠心烦,躁狂妄动,语言错乱,或打人毁物;痰停于胃,胃失和降,则胃脘痞满,恶心呕吐痰涎;胆郁痰扰,则惊悸不寐,烦躁不宁,口苦呕恶,胸闷胁胀,头晕耳鸣;痰浊上犯于头,干扰清空,则眩晕、昏冒、头重;痰气凝结咽喉,可出现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称为梅核气;痰在经络筋骨,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

饮在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饮在胸胁,则胸胁胀满,咳唾引痛;饮在胸膈,则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饮溢肌肤,则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饮在腹中,则腹胀大如鼓,腹壁青筋显露,形体消瘦,尿少。

有痰饮的患者舌苔多滑腻,脉象多滑、弦或沉迟。

辨证施治

对痰证的辨证论治原则有二:一是掌握该病证的脏腑虚实缓急,急则先治其痰,以化痰、祛痰为主,缓则求其本,治在肺、脾、肾。二是依据痰的不同性质,采用不同法则。对脾失健运,湿聚成痰者,宜健脾燥湿化痰;对火热内郁,炼津为痰者,宜清热化痰:肺燥阴虚,虚火灼津为痰者,宜润肺化痰;脾肾阳虚,寒痰内停者,宜温阳化痰。若外邪袭肺,肺失宣降,聚液为痰者,宜宣肺化痰;痰迷心窍者,宜涤痰开窍;痰火扰心者,应清心豁痰;痰停于胃,宜健脾燥湿化痰;肝风内动挟痰上扰者,宜熄风化痰;胆郁痰扰者,宜清化热痰、降逆和胃;痰浊上犯于头,宜健脾去湿、化痰熄风;痰气凝结于咽喉,宜化痰利气解郁;痰阻经络筋骨,宜软坚消结、通络化痰。

饮为阴邪,遇寒而凝,得温而行,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不仅阳虚而饮邪不甚者应予温化,而且逐饮、利水、发汗之剂中均应佐以温药;二是应分清标本缓急、表里虚实的不同,“病溢饮者,当发其汗”;病悬饮者,应攻逐水饮;支饮为寒饮伏肺,应温肺化饮。脾肾阳虚者,则宜温补脾肾,以化水饮。

1.痰阻于肺

(1)证候 常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咳喘日久出现,咳嗽气喘,或痰鸣有声,痰多色白,易于咯出,或伴有寒热表证,苔薄白腻,脉浮或滑。

(2)治则 宣肺化痰。

(3)方药 定喘汤。

2.痰蒙心窍

(1)证候 多因七情所伤,如抑郁、暴怒等,或感受湿浊邪气,可见神昏癫狂,胸闷不痛,或昏倒于地,不省人事,喉中痰鸣,苔白腻,脉滑等症状。

(2)治则 化痰开窍。

(3)方药 礞石滚痰丸。

3.痰蕴脾胃

(1)证候 多由饮食不节,思虑劳倦所致。可见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痞满不舒,倦怠乏力,身重嗜睡,苔白腻,舌胖,脉濡缓。

(2)治则 健脾化痰。

(3)方药 香砂六君子汤。

4.肝经痰郁

(1)证候 多由肝气郁结所致。可见咽中不适,似有物梗塞,胸胁隐痛,嗳气,易怒善郁,苔薄白腻,脉弦滑。

(2)治则 解郁化痰。

(3)方药 半夏厚朴汤。

5.痰动于肾

(1)证候 多因久病及肾,阳虚水泛,或虚火灼津为痰。可见喘逆气促,动则尤甚,或浮肿畏寒,腰膝冷痛,晨泄尿频,舌淡,脉沉细,或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带数等。

(2)治则 肾阳虚者应温肾化痰,肾阴虚者应滋肾化痰。

6.痰留骨节经络

(1)证候 因多种原因形成的痰浊流窜于骨节经络,可见骨节疼痛肿胀,肢体麻木不仁,或半身不遂,或口眼歪斜,或见瘰疬,瘿气,结节,肿块,苔白腻,脉弦滑等。

(2)治则 软坚消结、通络化痰。

7.痰饮(狭义)

(1)证候 脾阳虚弱,水饮停留于胃肠,可见脘腹坚满而痛,胃中有振水声,呕吐痰涎清稀,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头目眩晕,或肠间水声漉漉,舌苔白滑或黄腻,脉弦滑等症状。

(2)治则 以温阳化饮或攻逐水饮为原则。

(3)方药 茯桂术甘汤。

8.悬饮

(1)证候 水饮流注于胁间,络道被阻,气机升降不利,可见胸胁胀痛,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剧,气短息促,舌苔白,脉沉弦。

(2)治则 攻逐水饮。

(3)方药 柴枳半夏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9.溢饮

(1)证候 因肺脾输布失职,水饮流溢于四肢肌肉,可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泡沫,舌苔白,脉弦紧。

(2)治则 攻逐水饮。

(3)方药 小青龙汤。

10.支饮

(1)证候 水饮侵犯胸肺,肺气上逆,可见咳喘胸满,甚则不能平卧,痰如白沫量多,久咳面目浮肿,舌苔白腻,脉弦紧等。

(2)治则 寒饮伏肺者,治宜温肺化饮;脾肾阳虚者,治宜温补脾肾。

(3)方药 苓甘五味姜辛汤。

痰证的发病过程是涉及机体多系统的全身性病理改变,临证变化多端,治疗当辨清局部与整体、定位脏腑、确定虚实轻重缓急,才能有的放矢,准确治疗。

纠错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 20348-2006[S]. 2006:51.

大家还在搜

舌头发白怎么调理

舌头发白吃什么药

舌苔厚白去除小窍门

去痰最好最快的方法

苓桂术甘丸同仁堂

胃里往上反痰是咋回事

痰饮喘咳的表现

治疗痰饮的中成药

相关推荐

痰饮_相关症状

呃逆

一个生理上常见的现象

查看词条

噎膈

指食物吞咽受阻

查看词条

咳嗽性哮喘

特殊类型哮喘

查看词条

咽痒咳嗽

咽喉部粘膜的慢性炎症

查看词条

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40岁以上患病率高

查看词条

词条贡献者

该词条共有14人参与编辑,查看全部

词条有帮助,感谢贡献者

意见反馈权威合作百科协议本人编辑

百度百科是免费编辑平台,无收费代编服务 | 详情

Baidu 京ICP证030173号

目录

播报

纠错

分享

编辑

在【百度APP-我的】也可以查看我的订单

(京东来源的服务暂不支持查看)

查看我的订单

相关文章

  • 痰饮

    痰饮总括 痰饮确缘水内停,医圣金匮论最精,痰悬溢支宜温化,阴盛阳虚标本明。 痰饮 饮留胃肠名痰饮,苓桂术甘半夏斟,...

  • 痰饮

    痰饮的形成 痰饮的生成大都是由于外感六淫,或者内伤饮食及七情内伤等原因而形成。由于这些原因导致肺、脾、肾以...

  • 中医内科学-痰饮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

  • 病因~痰饮

    痰饮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这是广义的痰饮,其中痰和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它...

  • 病因~痰饮

    痰浊一旦凝聚,气机便更受阻滞,故可结为肿块、结节。初起与体内阳气虚衰或情志抑郁,脾运失健,不能运化精微以致痰浊凝聚...

  • 2017-07-15

    课后小福利: 1、 头晕,饮食少,感觉胸口逆满。 原因:胃中有痰饮。 方法:温化痰饮 方子: 苓桂术甘汤 茯苓...

  • 神奇的炮制

    法半夏: 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姜半夏: 温中化痰,降逆止呕。用于痰饮呕吐,胃...

  • 痰饮水湿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强则五脏强,脾胃弱,则五脏皆弱。

  • 尤在径论治“痰饮”

    导读:“久病多痰”、“怪病多痰”,痰饮易结难消,该怎么办? 尤怡论痰饮的治法,源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并广泛地汲...

  • 《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六、痰饮、瘀血导致的疾病

    痰饮和瘀血是中医学的特殊的病因概念。一般来讲,痰饮和瘀血都是在某些因素作用下人体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作为继发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痰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bzt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