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几个字时,怀着深深的敬仰。
![](https://img.haomeiwen.com/i15062972/5d08c294ce525dff.jpg)
第一次听到郑国渠,是在初中历史课上,讲课的是我家一个姑婆,今年想来也已年近八十。
在讲述秦帝国崛起,为大业做紧张准备的前夜,函谷关内的东方诸侯,为拖慢日益强大,铿锵而来的强秦,使了疲秦之策。派出的那个卧底就叫郑国。
对于工科机械的我,近年时常想,来自韩国的卧底郑国,有几分蹊跷。郑国许不是他的本名,仅是后世代称。一如无名之辈,多以出身之地作为名字。
那时14岁,接了老爸秦襄王王位一年的秦王政,采用了郑国之策,并委任郑国执行穿凿泾水洛水的水利工程。
开工不久,疲秦之计败露。秦王政欲砍了郑国的脑袋。郑国以:“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保住了自己的脑袋,留下一条300里长,灌溉4万顷沃野的郑国渠,也成就了秦嬴政的千古一帝的伟业。
再说起郑国渠,是几年后的高中时节,班里有几个同学,聊天说起郑国渠首是在他们家村头,我惊得下巴落地声,至今依稀记得。不想日日来往,夏天光屁股溜下去,瞒着家里大人偷偷玩水的大渠,竟是郑国渠源头附近的一个分支。
秦皇东出函谷关,风一样扫过;没几年又被汉武风一样的被扫走。
门前的渠水依旧打着圈奔涌而来,撒着欢的席卷流去。还是“泾水一石,其泥数斗”的泾水,还是“且溉且粪,长我禾黍”的滋润田里疯长的玉米棉花小麦高粱。
我猜,郑国一定是个实在农民,简单直接“用注填淤之水”,干脆利落的解决了“溉泽卤之地.”的问题,这一下就是搞定了几千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