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

作者: 边走边唱A | 来源:发表于2017-08-20 11:28 被阅读48次
    郑国渠

    我以为秦国留给后世最宝贵的遗产是郑国渠。
    与泽被后世,至今还用汩汩清流浇灌成都平原的都江堰相比;与湘漓分派,至今游人如织的灵渠相比;与名扬古今,据说在太空唯一可以看得见的人类建筑万里长城相比,郑国渠实在没有留下什么,以至于在关中平原上寻找它的遗迹都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
    两千年多年前的秦国,一位名叫李冰的蜀郡郡守在成都平原上,开山筑坝,分流岷江,造就今日的天府之国,都江堰就像一位永远年轻的老人,用汩汩的清流诉说着永不结束的故事。
    灵渠则更像一个行走在乡野之中的小家碧玉,海洋河没有岷江那自天而降的澎湃,也没有来自雪山的冷峻与力量,更似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乡间女子,面对永不再见的分离,那么从容那么慵懒,那么逆来顺受!
    长城则不然,从修建时起,就饱受争议。更多的时候它只作为图腾作为象征甚至有的人称为摆设。但即使是摆设,也纵横数万里,上下两千年!激励也罢,非议也罢总之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厅里最显眼的位置上一定有它的一席之地!
    然而,另外一个今天连遗骸都难以寻觅,既不能像都江堰至今被世人称颂,仍然滋润着成都平原;也不可以像灵渠造就一条水街,只是不再运输打仗的军粮,而是将游人迎来送往;更不会像万里长城那样,供人感慨,使人怅望,使人自豪,也使人哭的痛断肝肠!它消失了!以至于它身边的人已经不知道有它的存在,它的身体就像流逝的岁月一样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它却不像有形的都江堰、灵渠、万里长城那样供人生活、游玩、凭吊感慨,它的灵魂已经变成你我灵魂的一部分,就像它的躯体已经变成高山河流的一部分一样,改变了过去,决定了现在,势必也会影响那正匆匆走向我们的未来!
    它就是郑国渠!
    去郑国渠的渠首赶上正月初五,乡下正是走亲戚拜年的高峰期。在泾阳县的一个什么地方换了去王桥镇的村村通巴士,到了镇上,说去郑国渠渠首竟然没有人听说过。终于有一个三轮摩托车司机过来问我,是不是张家山,说那里好像有一个风景区,这回轮到我没有听说过了。
    出了王桥镇,一眼就看到了泾惠渠,渠水清澈无比,根本不是传说中的石水斗泥。我便问那老乡。答曰:“冬季水清,夏季便是浑的了!”
    没走多远路边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秦郑国渠渠首遗址”。我让摩托车停下来,站在路边的土埝上,看不出伟大,也看不出沧桑来!我努力寻找在心里翻腾了许多年的激动,却怎么也没有一丝感觉,这山这水就像渭北的任何一处一样,平常的没有理由多看一眼!
    我下车也不知自己要干什么,如果没有这块石碑,丝毫看不出什么遗迹来。
    转过一个湾,看见泾河了,河水极少极少,岸边露出嶙峋的石崖,最少有两人多高。水确实是清的,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难道我心目中回荡的那个史诗般的郑国渠就是从这里来的么?
    路沿着泾河的东岸前行,此处是一个正在建设的景点,应该就是所谓的张家山。
    沿着泾惠渠前行,天上开始零零星星飘起雪花来,说是雪花,其实就是雪粒,风大,雪粒飞的急促,打在脸上,生疼生疼!
    那寻找了半天的历史感,就在这风的肆虐中,油然而生。
    郑国渠的遗迹确实已经难以寻找了,但这面前实实在在的仲山,这从仲山里流淌出来的泾河一定是两千多年前,郑国和郑国们,嬴政,吕不韦,李斯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眼睛注视过得,这些充满智慧的大脑思考过的,这些充满力量的脚踩踏过的!他们从历史里穿行而过,我们看不清面目,但可以感觉到气息;我们看不到身影,但可以感受到思想。一切的一切就像郑国渠,它不是消失,而是融化进这仲山之中,融化进关中平原的土地,融化进田间地头的一声呐喊之中!
    它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或是灵魂,或是躯体!已经分不清楚!
    公元前246年,韩国水工郑国背负着一个天大的秘密来到秦国,求见当时的秦相吕不韦,自荐为秦国建造一个大型的水利工程,缓解关中旱情和治理盐碱之地。表面上看来这简直是老天眷顾秦国,从天而降的馅饼;其实这是韩国的一个巨大的阴谋。
    当时,秦国五年之内死了三个秦王,嬴政即位,年仅十三岁,幼主必然有人辅政,辅政者就是庄襄王愿意分一半土地的仲父吕不韦和嬴政的母亲赵姬。 那么他是里通韩国的奸细呢?还是技高一筹的将计就计?历史的答案是最正确的。
    秦庄襄王在位三年,秦国虽然看上去没有昭王时东征西战的轰轰烈烈,但一改以往的风格,吕不韦率十万大军打掉了风雨飘摇之中的名不正言不顺的所谓天子,在韩国的都城新郑旁边建立了三川郡,利用黄河天堑将韩赵魏切成数段,同时又扼住了体大无力的楚国援助他国的通道。
    卧榻之旁,站立了一个虎视眈眈的巨人,韩王自然茶饭不思。
    韩国是从晋国分出来的,原来韩赵魏联盟是非常牢固,昭王时打过黄河十八次,杀人无数,但总归是在信陵君率领的五国合纵进攻下退回关中。但当下不同,韩王清楚的意识到,再组织起像样的合纵几乎已经不可能了,各个诸侯自顾不暇。韩国国内有荥经大泽,常年遭受黄河水患,水工十分了得,于是便迁水工郑国前往秦国,献计帮秦国修建一条水渠,这条水渠就是后来以郑国名字命名的郑国渠。
    渠首就是眼前的仲山,渠尾在三百多里以外的洛河,期间穿山过水,《史记·河渠书》记载:“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折今110万亩),收皆亩一钟(折今100公斤),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三峡大坝最早提出是在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后来毛泽东也发过“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的感慨!但郑国渠之与秦国,比之三峡工程之与现在,不知要难多少倍!它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再次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军事问题。韩王是这样想的,吕不韦应该也是这样想。
    但总之就在这样的条件下,秦国用了十年的时间修建了郑国渠。
    按照韩王的意思,就是要用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亘古未有的工程拖住秦国东征的脚步,“以延韩国数岁之命!”
    然而就在郑国渠将要完工之前,发生了“嫪毐事件。”
    嫪毐是吕不韦送给太后赵姬的男宠,可这莫名奇妙的赵姬除了给予嫪毐巨额的财富,封地之外,还封他为长信候;更有甚者,还生了两个儿子,嫪毐竟然以嬴政的“假父”自居。就在嬴政二十二岁亲政的那一年,一举剿灭了嫪毐集团。在紧接着的进一步调查中,发现吕不韦牵连其中,又加之发现郑国是韩国的奸细,而同意修建大渠的的也是吕不韦。嬴政一怒之下,在秦国宗族保守势力的压力下,罢免了吕不韦的相国之职,发配蜀地;吕氏不盛羞辱,饮毒酒自尽;紧接着就嬴政发布了历史上著名的《逐客令》。
    二十二岁的嬴政何以有如此大的能量,扳倒实力最强的两大政治集团。这当然是秦国内部各大利益集团相互斗争的结果,也是年轻嬴政的政治诉求。
    然而,就在准备处死郑国之时,郑国的一番慷慨陈词感动了嬴政。
    郑国言:“臣为韩延命数年,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嬴政听罢,思忖良久。
    郑国给后人留下的除了一条今天找不到痕迹的郑国渠之外,就是这句苛求活下下去的话!
    都江堰、灵渠、郑国渠、秦直道、万里长城这些看的见或看不见的工程都建造于秦国或者秦朝,其它的我没今天都可以看得见它们的轮廓,唯有郑国渠这一产生于新旧之交的郑国渠扑朔迷离,发人深思,。除了这一本身就已伟大而且注定依附在其上的更加伟大的思想解放,郑国渠作为留给后世宝贵的物质遗产和思想遗产是当之无愧的!
    秦人东出陇山,面向东方,虽然手里握的是周平王危难之际给的一支看似毫无意义的鸡毛,但秦人却敬若神明。
    周避犬戎难,东徙雒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其实在中原诸侯眼里,秦人与犬戎无二。
    然而与中原诸侯平起平坐,是秦的梦想。
    东征西战,远交近攻,结秦晋之好,破合纵之策,五百多年,秦人终于从汧渭之会来到黄河之滨。终于将梦想之中的岐丰之地纳入自己的版图!他们是怀抱着一棵赤子之心,披荆斩棘,艰难前行!如今,要将和他们携手而来的客卿们赶出国门,历史把这一难题定格在将关中变为沃野的郑国渠上。
    嬴政面对着一个天大的难题。
    嫪毐咎由自取,死不足惜。
    但不论从个人感情还是从国家需要来讲,吕不韦都罪不至死。至少他没有加害嬴政的行动和想法,要说对嬴政有威胁,那威胁早应该发生,吕不韦有太多的机会了,即就是被贬至洛邑,山东诸国使节迎来送往,门前车水马龙。如果他愿意,挂一国相印也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他死了。死的凄惨,死的绝望,死的万般无奈!
    秦国内部有一股可以强大的政治力量要他死,这力量必然与客卿们有着巨大利益冲突,有着难以调和调和的矛盾,虽然这些力量之间也是矛盾重重,但是面对客卿们,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于是他们就要抓住这不可多得的机会,假嬴政之手除掉客卿的代表吕不韦,并且要把秦国的客卿势力连根拔起。
    关中平原上当时一定没有这么寒冷的风,也应该没有打的脸疼的雪。但如果雪落在心头那滋味应该比打在脸上更难受。
    这就是以华阳夫人为首的宗族和外戚利益集团。
    秦人东出陇山,八迁国都,自汧渭之会至咸阳冀阙,以后的传统。正是这些来自中原甚至来自戎狄的客卿,带来了四方文化的精华,在关中大地上开花结果。如今要用一个若有若无的罪名遣散所有的客卿,
    郑国毫无疑问是一个一流的水利工程师,如果他只给秦国修建了一座今天看不清眉目的水渠,当然也很伟大!但当他几乎绝望地讲出那句:“臣为韩延命数年,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
    这句话是真理,但近乎哀求!
    嬴政应该想了好多好多!
    十年的时间,动用的人力,花掉的金钱,吃掉的粮食,用掉的材料!难道就在这渭北留下一个烂摊子换取郑国这个奸细一颗人头!?
    他充满智慧的脑袋里可能这个念头一闪就有了主意。
    这是多么大的一笔财富啊!
    勘察、规划、绘制图谱、分配组织人员、钱粮、材料。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就将一个秦人的百年梦想呈现在面前。想到这里嬴政自出喜出望外。
    李斯,一个来自楚国的客卿,这时浮出水面。
    他洋洋洒洒写出了那篇传世名篇《谏逐客书》。
    我以为,就文章里的道理,嬴政应该反复思考过一千遍一万遍。但将它上升为理论,上升为情怀,上升为治国思想,李斯功不可没!这种气魄,这种理念应该对嬴政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自此在嬴政的心里,应当没有了秦人与客卿的区别,应该没有了秦国与他国的区别,应该向北要走到能不能再走,向东要走到天尽头,向南要走到岭南,他要做天下的天子,他要统一天下人的天下。
    从治国理念开始,嬴政开始了他的伟大实践。
    一则治!
    《史记 河渠书》记载:“秦以为然,卒使就渠。”
    嬴政认可了他的说法,最后让郑国继续修完关中大渠。
    现代测量,主汛期泾河水一个立方米含有泥沙一百四十七公斤,泾渭分明说的就是浑浊的泾河水流入渭河之后因泥沙含量太大久久不能相融。要将这样的送入三百多里的洛河,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水用以浇灌,泥沙用来淤积良田。
    从投入的人力物力,时间金钱对于秦国来说都是空前的,对于天下来说也是空前的。这是一次天下管理的大预演,是治国人才的大培训,是嬴政思想的大解放。
    “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鲁迅评价“先秦文章,唯李斯一人!”当然,如此文章做第二,无人敢做第一!但与其政治认识比起来,其文章本身的意义不值一提。
    嬴政赦免了郑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他接受李斯的建议,说服了秦国的宗族与外戚势力,收回了《逐客令》,任命李斯为廷尉之职。
    兼并诸侯,统一天下,路线图和时间表就在此时定了下来。
    那一年,嬴政二十三岁。


    郑国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郑国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ghf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