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越写越快乐之《精进》读书笔记之选择之惑

越写越快乐之《精进》读书笔记之选择之惑

作者: 韬声依旧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18-10-28 15:35 被阅读21次
精进 - 图片来自简书App

关于作者

采铜,作家,2016年进入亚马逊中国年度新锐作家榜。他用手术刀一样的文字,剖析人们思维里的种种禁锢,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放于困惑的熔炉中反复冶炼,提炼出知识背后的知识、方法背后的方法。

关于本书

《精进》采用了影响人生的七个关键切面,一一设计了精进的路径,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支点,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撬动最大的可能。

核心内容

作者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等七个方面阐述了我们可以走什么样的路能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我们想要的目标。

寻找心中的“巴拿马” - 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选择

仅仅是好的选择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最好的选择。

选择之惑 - 图片来自简书App

更高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决策心理学认为,人在面临选择时,通常采用“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所谓满意原则,就是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然后就会采纳这个选项,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而不是对比所有的选项,然后选出其中最好的选项。

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是什么

你内心真正的渴望才是你做出最优选择的原动力。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标准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在现有格局上,向上走一步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所谓“选择”,就是“审分寸”。而“分寸”就是“本末轻重”。一个人为自己的内心树立什么样的最高目标、设定什么样的价值尺度,反映了他的“格局”。说到“格局为何”,电影《一代宗师》已经做了很好的回答,即“看自己、看天地、看众生”。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个层次的格局来,并从“目标”“眼界”“信念”这三个维度来阐释这四个格局——

  • 零度格局 - 盲众(“看不见”)
    • 目标 - 无目标或只是追随当下的潮流
    • 眼界 - 主要为流行文化,以及身边亲朋好处的观点
    • 信念 - 以“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等流行文化所潜移默化传递的价值观为典型。实际上这类人并无稳定的信念,很容易被他人诱导和说服,因而经常大喊“毁三观”
  • 一度格局 - 逐利者(“看自己”)
    • 目标 - 作为精致或粗放的利己主义者,旨在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 眼界 - 与逐利相关联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对利益机会的洞察,同时兼具比较完整的常识体系
    • 信念 - 笃信丛林法则,认为每个人都是逐利性动物,且能力越强的人能获得越大的利益
  • 二度格局 - 理念人(“看天地”)
    • 目标 - “理念人”,即为理念而生的人,他们毕生的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 眼界 - 对某个甚至多个知识领域有非常深入、系统的钻研,并常常能提出极具创造性的观点
    • 信念 - 真理是美的,人生的价值就在于追寻真理之美,与此相对应地,必须保持内心的诚实,这类人的代表人物有维特根斯坦、哥德尔和埃尔德什
  • 三度格局 - 至善之人(“看众生”)
    • 目标 - 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的福祉为最高目标
    • 眼界 - 往往对他人有很强的同理心,对人类社会的历史和现状有深刻的认识,部分人可能同时具有某个专业领域的知识,兼具理念人的特性
    • 信念 - 个人对整个社会负有责任,应该努力去改善世界,减少世界的苦难和不公,部分人可能有坚定的宗教信仰。典型的人物如音乐家、哲学家、医生和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史怀哲

我们来复盘一下,最近一周(时间维度可以自行设定)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什么?

我们是如何走入两难困境的

当我们陷入人生困局时,困住我们的不仅有外界的客观现实,还有我们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这些东西会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从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围。其结果是,我们通常只是在两三个“可见选项”中去做决定,而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 可见选项 - 从我们的个人经验和当前情境中自动产生,显而易见,无须主动探索和发现
  • 可能选项 - 指未被发现的潜在可能性,来自与我们关联的未知世界,或者已知事物的深层信息,需要我们主动探索和发现

隐含假设的威力在于,虽然它们存在,你却意识不到,只是时时刻刻被它们影响着。
当我们在人生中遇到某个无法摆脱的僵局是,先不妨试试这三步:

  • 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 识别隐含假设中的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 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可能选项”并进行尝试。

四种最普遍的隐含假设

  • “赛道假设” -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这句话是赛道假设的体现
  • “低关联假设” - 人生就是一个连点成线的过程,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它的意义所在,但也许若干年后便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 “僵固型心智” - 认同这种假设的人用一种固有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天赋不够,或者智商平平,一遇到挫折就自怨自艾
  • “零和博弈” - 认同零和博弈假设的人,在人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

在《第三选择》这本书中提出了你的方法、我的方法,应该努力寻找一个“我们的方法”,通过这个“第三选择”,参与的双方可以实现协同和双赢。

新的思维框架,探寻新的可能

  • 目标悬置 - 把你的目标停下来,放一放,但这个“放”,只是悬置。等时机成熟时,你又可以重新开始,目标悬置可以让你轻松穿梭在生活、学习和事业之间。
    人生目标模式 - 图片来自简书App
  • 能力嫁接 - 出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需要,我们潜意识里会把整体分解成局部,把不同的事物划分类别,建立区隔,最典型的就是我们的知识体系。

你是不是也想做一个斜杠青年呐

  • 特性改造 - 改造爱好的一个场景方法,是吧一件事情的“消费型兴趣”升级为“生产型兴趣”。形成“生产型兴趣”可以让你的热爱更加可持续,也是你把热爱变成事业的前提。

按图索骥评估选择 - 假设有ABCD四个工作机会

  • 从源头开始梳理
  • 基于重新定义的问题,找出所有可能的工作特征,这些特征应力求全面,同时又与问题相关
  • 在罗列的因素中进行筛选,按其重要性进行权重赋值
  • 列出一个表格,依次对四个工作机会的各个因素进行打分并计算总得分

职业咨询专家金属人老师在《生涯咨询与辅导》一书中列出了“职业价值”,可以让我们考虑工作时更加全面:

  1. 冒险 - 工作充满挑战,需要冒险
  2. 权威 - 在工作上运用自己的职位控制别人
  3. 竞争 - 工作中必须经常与人竞争
  4. 创造性与自我表达 - 在工作中经常能运用想象力,做自己想做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
  5. 弹性时间 - 可以自行决定工作的时间
  6. 助人 - 能够对别人的困难提供直接的帮助
  7. 收入 - 工作能够赚大钱
  8. 独立 - 自己有充分的自主权,决定要做什么和怎样做
  9. 影响他人 - 工作上能影响他人的意见或决定
  10. 智性刺激 - 工作本身需要相当程度的思考与推理
  11. 领导 - 在工作中能够指导、管理、监督他人
  12. 户外工作 - 工作的地点在户外
  13. 说服 - 工作的性质就是说服他人行事
  14. 劳动 - 工作需要用到很多体力活动
  15. 声望 - 工作能使自己在别人面前、在邻里之中有地位、有尊严
  16. 公共关注 - 工作能使自己很快地得到别人的注意
  17. 公共接触 - 工作需要经常与公众接触
  18. 认可 - 公众有利于自己变成公众人物
  19. 研究 - 工作上能发现新的东西然后应用它
  20. 例行性 - 工作有着固定的流程,不必经常改变
  21. 季节性 - 只在每一年的固定时段才工作
  22. 旅行 - 工作需要经常旅行
  23. 变异性 - 工作的职责经常更改
  24. 照顾小孩 - 工作的对象是孩童
  25. 手部操作 - 工作中大部分需要用到手部的动作
  26. 机械操作 - 工作中大部分需要用到机械等设备的操作
  27. 数字运算 - 工作中大部分需要运用到统计学或数学

作者认为需要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培训指导 - 有优秀的导师或主管进行一对一指导或可参加有体系的培训
  2. 工作强度 - 工作需要经常性加班,工作节奏快
  3. 团队氛围 - 和谐、富有生产力的团队氛围
  4. 考评制度 - 有公正、透明、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
  5. 晋升空间 - 公司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职业上升通道
  6. 工作环境 - 公司为员工提供舒适、环保、健康的工作环境
  7. 食物 - 员工在上班期间能获得营养、健康、美味的食物
  8. 艺术性 - 工作内容与艺术审美相关,以随带获得审美愉悦

不要因为预设规则,而放弃个人追求

所谓的规则,都是你自己心中的某种假设,这种假设未必合理,只有通过扩展规则,打破边界才能获得更有探索精神的个人追求。

重新选择,并不用全部推倒重来

内外结合才能最大化地激发你的潜力,让你爹才能得以在合适的平台下充分地绽放。一个人的内在的兴趣、禀赋、动机和能力,一般来说是连续发展着的,绵延在人的一生之中,而人的职位、社会角色等,往往受到外部机遇、生存境遇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更容易发生变化和转折。

核心观点

  • 所谓选择,就是要权衡好本末轻重,清楚自己人生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什么更重要,什么最重要
  • 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加完美的决定。-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 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常在我们思考时自动植入“隐含假设”,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认知偏误可能影响你的决策
  • 如果有太多的可选项,应该吧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对可选项从不同的维度进行评估。- 利用多元思维模型重构你的可选项
  • 在做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观性特别强的选择时,最好的方法是聆听内心的声音。- 遵从内心的声音,那是你最想要的答案
  • 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价值观决定了你的性格,性格决定了你的选择

实践练习

  • 你最近面临的一个选择困境是什么?列出其中的可选项。
  • 检查上面面临的选项是否包含着一些隐含假设(请参考提出的四种典型的隐含假设),思考一下这种假设是否存在不合理。
  • 去除掉不合理的隐含假设后,你还可以列出哪些选项?
  • 你要做出的这个选择,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不太确定,你可以回想一下与之关联的人生经验,其中最让你感到有意义的一次经验是什么?为什么?
  • 列出所有影响这个选择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根据它们的重要程度赋以不同的数值,以影响因素和权重为列名的表格形式呈现。
  • 请计算出不同的选择在不同影响因素中的得分,然后将因素和权重逐一相乘就可以得到每个待选项在各个因素上的加权分,最后求和算出总分。
  • 根据以上计算结果,总分最高的选择项其权重最大的内部因素及外部因素的加权分是否很低甚至为负值,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建议再慎重考虑。

个人感想

本次分享的主题是关于精进这本书中有关选择的话题,通过这个话题我会联想到一本书《决策的艺术》,而选择和决策是一个维度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做出最有利的选择,那么我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过程中会不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有的是人生大事,有的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无论大事小事都能可以锻炼你的选择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你如何开启自己的人生故事,如何打造个人品牌,如何在随息万变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让定位可以标签化你的品牌,让个人品牌植入你的宣传和推广过程中,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应用,可以再次复盘你的个人品牌运营,让推广和营销能在磨练个人品牌的过程中给予最大的助力,我相信时间会给我们答案,时间会让选择更有价值,利用时间的复利充分展现你的个人价值,我相信你一定可以完成自我成长践行迭代。若是我的文章对你有所启发,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越写越快乐之《精进》读书笔记之选择之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dp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