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采铜,作家,2016年进入亚马逊中国年度新锐作家榜。他用手术刀一样的文字,剖析人们思维里的种种禁锢,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放于困惑的熔炉中反复冶炼,提炼出知识背后的知识、方法背后的方法。
关于本书
《精进》采用了影响人生的七个关键切面,一一设计了精进的路径,帮助人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支点,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撬动最大的可能。
精彩点评
- 这本书的价值不止于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厉害,更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为什么不厉害。—— 马伯庸
- 圣人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每个人都想努力,但使力的方向不对。某些书并不神奇,只是可以让你使力的方向对了。—— 张佳伟
- 2016年第一本值得推荐的自我提升类好书,解答了大多数人经常遇到的自我成长中的问题。非常高兴看到,采铜把知乎上的精彩答案进一步扩展成一本心智成长指南,推荐给每一个想成功的年轻人阅读。—— 占隼
- 采铜老师擅长把艰深晦涩的学术理论,转化成兴味盎然的生活常识;把逻辑严密的理性思维,升华成感动人心的热血情怀。他的工具只有两个:严肃地思考和认真地生活。他是一个思想者和生活家。—— 动机在杭州
核心内容
作者从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等七个方面阐述了我们可以走什么样的路能用最短的时间达成我们想要的目标。
时间之尺 -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时间
时间之尺 - 图片来自简书App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
向孩子学习“郑重”的态度
郑重是这样一种态度,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不同场合,不同的时间视角
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提出用“时间视角”这一概念表示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不同态度。他发现。根据不同的时间视角可以划分出五种人:
- 第一种是积极过去视角,具有这种视角的人总以积极的心态往回看,他们是怀旧的,经常怀念过去美好的事情,珍视亲情和友情,对已经拥有的东西怀有感恩之心。
但这种人容易忽视当下的快乐。
- 第二种是消极过去视角,具有这种视角的人总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
他们经常回忆人生中的负面经历沉浸在以前的伤害中无法自拔,因而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比较大。
- 第三种是享乐主义视角,具有这种视角的人总以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他们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回收过去和展望未来都无太大必要,尽情享受当下便好了。他们的幸福感比较高,
但出现成瘾行为如吸烟、酗酒或暴饮暴食的风险比较大。
- 第四种是以宿命的观点看待当下的人,即具有宿命论视角。他们对限时发生的事情感到无能为力,
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外界的安排。
- 第五种是习惯往前看,为未来谋划的人,这种视角被称为未来视角,他们具有前瞻性,更关注有待完成的目标和任务。未来完成未来的目标,他们愿意舍弃当下的享乐,时间的利用更有效率,因而更容易取得比较高的成就。
但是由于一直为未来但是,所以幸福感并不强。
津巴多建议不要维持单一的视角,多采纳积极过去视角、享乐主义视角和未来视角,并且在三者中取得平衡,少采纳负面作用明显的消极过去视角和宿命论视角。
时间视角 - 图片来自简书App由当下向过去与未来延伸
同样研究时间视角的瑞典心理学家林德沃提出,具有平衡式时间视角的人,在内心有一种“延伸的当下感”,既可以“从当下来审视过去”,也可以“视未来存在于现在”,他应具有囊括“过去”和“未来”的包容性。从“平衡时间观”和“延伸的当下感”这些观点出发,林德沃提出了更好地对待时间的十条建议:
- 生活在当下 - 不瞻前顾后,不左顾右盼,不患得患失;
- 严肃地对待时间 - 审慎、郑重地思考时间对我们的价值并用好它;
- 留意自己拥有的空间并享受它 - 找到自己的“独享时间”,不要疲于奔命;
- 反思自己和其他人的时间视角 - 认识到自己和他人时间视角的异同,换位思考;
- 从现在出发联结过去 - 过去并没有远去,它对今天仍具有意义;
- 并不完全沉浸于过去 - 比过去更重要的是现在;
- 制订实现目标的计划 - 未来视角让我们的行动更加有序;
- 平衡计划和非计划时间 - 由于随机性和不可预见因素的影响,我们的生活并不能完全被计划,平衡计划和非计划就是在未来视角和现在视角之间找到平衡点;
- 视未来存在于当下 - 未来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出现在即将到来的每一分每一秒;
- 对未来保持积极的态度 - 既然未来难以预测,那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他能让我们在当下更有行动力。
对人生来说,“五年”意味着什么?
如果把五年作为做成一件事的时间跨度,那么意味着你需要忍受头几年的挫败、煎熬和孤独,乃至别人的误解、嘲笑和攻击。这个世界多的是短平快、付出马上就有回报的立竿见影的事,也多的是需要长期投入、靠矢志不渝的坚持才有大成的事,只不过,对前一种人们常常趋之若鹜,对后一种人们却唯恐不及——而正因为如此,才更有去做后一种事的必要。
七年就是一辈子,差不多五年也许经历了人生中的很多重大时刻,我相信你会从积极过去视角感受到幸福的意义。
两种未来视角下的思维差异
有时间研究的心理学家把未来分为“近期未来”(near future)和“远期未来”(distant future),而“五年”恰巧是一个典型的远期未来的长度。
- 近期未来 - 人们更容易到具体的情境中思考 -
Why
- 远期未来 - 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 -
How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如何解决生活中两种未来的冲突?
“近期未来——远期未来”的框架可以用来分析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是由“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的不一致甚至冲突而导致的。
要想处理好“近期未来”和“远期未来”,我们可以采用下面两个策略:
- 使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
遵循SMART原则
- 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遵循游戏化原则
如何评判一件事是否值得做?
在分析一件事值不值得去做、花多少精力去做的时候,可以从两个角度俩评估:一是这件事在当下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我称之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着时间衰减的速度,我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期影响会持续较久。
半衰期最早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放射性元素半数原子核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半衰期越短,衰变得越快;半衰期越长,衰变得越慢。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大多数事情都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衡量,由此便可得到由这两个视角组合成的四类事件:
-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找到真爱;学会一种有效的思维技巧;与“大牛”进行一场意味深长的谈话。
-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买一件当季流行的衣服;玩一下午手机游戏;以“扶墙进、扶墙出”的方式吃一顿自助餐。
-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练一小时书法;背诵三首诗;读懂哲学著作的一个章节;多重复一组技能练习;认真地回复一封友人的邮件。
- 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挑战或参与一次网络掐架;漫无目的地刷微博;使用社交软件窥视陌生人的隐私。
少做短半衰期事件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碎片化和功利性等特点,使得现代人很容易陷入“两个无能”之中,一是“选择无能”,二是“执行无能”。
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
这个法则暗含着两层含义:
- 收益值得高低吴冠军紧要,只要不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只要这个收益被累加,就尽管去做。
- 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大上”的事情。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只要对你有长期的益处,仍旧可以去做。
作者罗丽出一些长半衰期时间指南:
- 积累可信的知识
- 训练实践技能
- 构建新的思维模式
- 提升审美品位
- 反思和总结个人经历
- 保持和促进健康
- 建立和维持相互信任的关系
- 寻找和获得稀缺性资源
- 探索、提出独创性的构思或者发明
- 获得高峰体验
我们为什么要多读经典?
我们可以用半衰期看自己,也可以用半衰期看他人、看历史。所谓经典作品,就是具有超长半衰期的作品。经典的价值,就在于你总会从中找到新的东西,所以经典是怎么读都读不尽的。
辨别生活中的信息噪音
辨别“信息噪音”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调整评估信息价值的时间尺度。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记述历史的三种时间尺度,其中最长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一个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环境;中等的时间尺度,关注的是社会和文化层面的因素;而短时间尺度,才是传统的历史学所关注的具体的历史事件。
你主动过滤掉的信息越多,也就意味着你越有富余的时间、精力甚至脑力来寻找和领会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时间管理,让我们越来越快
时间管理,时间是不可逆的存在,没法去管理,只能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一方面我们感慨时间都去哪了,另一方面我们又漫无目的地消磨着美好的时光。
工作要快,但生活要慢
掌握时间快慢之道最关键的是要弄清楚什么事情应求“快”,什么事情应求“慢”,我做了一个归纳,供大家参考:
- 尽可能求快的事情 - 做家务等体力劳动,完成常规的事务性工作,完成简单的执行性任务,常用商品的线上线下购买,注定无法达成共识的争吵和争论等。
- 尽可能求慢的事情 - 与家人共度闲暇时光,欣赏艺术作品,自我反思,思考重大决策,创造性活动中的酝酿过程,为一个挑战性任务做好准备等。
提升时间的使用深度
我们知道在时间长度一样的“看电视”和“写作”,它们只是获得心流
的多少不一样,也就是全情投入一件事的状态。这种状态决定了时间的利用效率和收益分成。其实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很简单,就是:
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保持一项爱好,让它在时间的深度和长度中慢慢生长,可能会得到始料未及的成就。
所以,事业与生活的秘诀,无外乎就是处理好时间的“快”与“慢”、“深”与“浅”的关系。
核心观点
- 用平衡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联结起过去和未来。
- 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 使用“时间之尺”,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非必要事件。
- 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
- 把握好做事额节奏,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 提升时间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个人感想
最近在整理自己的书架,发现了这本《精进》,貌似是今年4月份入手的畅销成长励志类书籍。今天有幸读了第一章节,讲述了时间对个人成长的积极影响,以及如何从多个时间视角看待个人的成长,我相信拥有更多看待问题或者事件的角度,会让你对问题或者事件有一个更加清晰、深刻、整体的认识,也有利于你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关注自己的成长,专注于当下,更关乎“未来”的你,你要选择一个怎样的伴侣,和她完成协同进化,你要选择一个怎样的合伙人,和他一起创业,你要选择定居的城市,要怎么消除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些林林总总都和时间、决策、场景和有限资源密不可分。因此关注时间维度下自身成长的深度和广度,才能开拓你的眼界,扩张你的思维边界,打通你的大脑的“任督二脉”,让大脑和你的身体可以知行合一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的意思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无穷无尽的,我们需要掌握的是那些清晰、简单、可推敲的知识,然后把知识从点到面,再到知识体系,整个串联起来成为你的个人知识宝库,也可以分享给更多人,让他们进行深度的思考和持续不断的践行,这样的话这些知识才会融入到你的血液和骨髓里。若是我的文章对你有所启发,那将是我莫大的荣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