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标“名著导读” 在农村中学开展的困难和初步尝试
——墨村
[内容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课外名著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而实际上囿于农村中学的条件限制等,“名著导读”部分内容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况。为此,笔者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初步尝试,以兹同仁共同研讨。
[关键词]:
名著导读农村中学认识和尝试
一、课程标准对高中生课外名著阅读的要求
学习语文离不开大量的阅读,尤其是对古今中外历经时间洗练出的各类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事实上,高中语文学习,包括教师的思想观念,首要的是对教科书的学习。几乎篇篇精讲细练,要求学生多听多记,提高语文成绩。当然,如此精读,系统训练,对学生短期积累语文知识,的确有着鲜明的效果。
但是毕竟教学时间有限,课文篇章也不多,想只凭一套教科书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扎实,显然是难以奏效的。因此,加强课外阅读,扩展视野,尤其是对名著经典的阅读,显得必不可少。也正是基于此,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规定:(高中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①课标又在附录关于高中生课外读物的建议中,罗列数十部中外文学名著、文化经典等书籍,以供广大师生参考。作为新课程标准的体现,人教版中学语文必修(1—5)教材也将“名著导读”单列出来,并和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并列,成为新教材的一大亮点。由此也可见教材编者对高中生课外阅读的重视。
而笔者以为,既然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材编者又如此重视,那么反映到新的语文模块评价体系中,也应当有所体现。的确,在一年中的新课程测评试卷中,我们已明显地看出此类趋向。例如,西安市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模块质量测试卷附加题第五大题“书香行动”—“请你写出高中三年的读书计划”。②虽然该题测评成绩仅以等级形式呈现,但却反映出了新课程的测评方式与趋向。从大的方面来说,无疑会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更大程度地关注课外阅读,关注名著经典。从小的方面来说,哪怕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测评成绩,教师也会引导学生去关注这部分内容。同例,本校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中模块质量检测试题附加题第四题2,即将名著导读部分试题单列—请根据下面的示例,为电影《高老头》或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写一份剧情简介。③
当然关注名著导读,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课程标准和平时测评成绩。事实上,如果能使学生真正地潜心、兴致盎然地在中学时代读上两三本名著经典,不光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知识能力,还熏陶了他们的情商塑造了健全的人格。我们每个真正有过阅读体验的人,成年之后,最念念不忘地,不也正是中学时代所读过的一两本文学名著对心灵的怦然打动吗?健全的心灵不也正源于此吗?而我们教育的真谛不也正在于此吗?这正是语文科目的独有特征和文学的独到价值。同时,这也正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高中生课外名著经典阅读的意义正在于此。
二、农村中学开展名著导读的困难和状况
张志公说:“提高语言能力必须以朗读、精读、熟读、多读为基础,这可以说是古今中外一条共同的经验”。④关于朗读、精读在我们传统语文篇目的教学中,可以说已经做得非常到位并且有着丰富的经验。可是关于熟读、多读就牵扯中学生课外阅读,尤其是课外文学名著经典的阅读。虽然教科书序言中说,“名著导读”可在课外自主安排⑤,但是自主安排并不等于说对于“名著导读”就可以不闻不问,或者放任自流。相反,因中学生的知识结构、阅读体验、生活体验等都尚为稚嫩,就需要我们教师规划、指导。又张志公说,怎样指导学生读。读,指的是朗读、精读、熟读;多读,指学生自己读,也涉及教师怎样讲。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中学生课外名著经典阅读落到实处,体现新课标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
然而,在陕西省新课改推行的一年中,有多少学校把“名著导读”这部分内容落到了实处?当然,由于笔者的视野所限,其他地区学校的实施情况不敢妄断(肯定有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一直坚持规划、指导高中生有计划地阅读名著经典,并且取得骄人成绩)。这里仅就笔者所在和熟悉的几所农村中学作为说明,似乎都没有太多的重视。教师往往只在学期末尾视教学进度而定,或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该部分文字,勾画些作者、背景、代表作品、主题之类的句子;或干脆让学生自行翻看阅读。这样,除个别自觉勤勉学生外,大部分人都把这部分内容一翻而过,最多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了几条干瘪生涩的题目而已。与名著经典文本精髓所在,毫无干系。例如,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四“名著导读”《莎士比亚戏剧》,如按此类教法教学导读。学生对莎士比亚戏剧的了解,仅可能止于莎士比亚是英国人,他的四大悲剧分别为《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和《麦克白》。
这种状况和此部分课程在农村中学展开的现实困难不无关系。第一,农村中学学生的家庭经济一般都不宽裕,孩子能读到高中已经不错了。何况现在正版书籍价格昂贵,就农村中学教师买书,亦难以负担,勿论学生。第二,“名著导读”部分内容实施起来也比较困难。教材所选是以大部头的长篇小说为主。对此,似没有很好的办法做以指导。第三,没有教案,包括教师用书,梳理探究还有充分说明,但到了名著导读,却也只字不提。第四,部分教师观念上不太重视,认为是课外教学内容等。
三、笔者的认识和初步尝试
困难是存在的,但这又何尝不是我们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契机?由此,笔者以为,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对待“名著导读”部分内容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实施。
首先,吃透课标,认识到位。我们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中学语文课本中要求的名著经典阅读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不可少和必须施行的,尤其是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贯彻实施新课标的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意识,在学生成长的印迹中播下人文主义的种子。
其次,承认困难,开拓创新。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难免遇到许多困难,困难越多,越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克服它。人的成长是这样,教育实践也是这样。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认识、承认困难,并寻求解决之道。
再次,相互协作,发挥优势。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而集思广益,同课任教师共同协作,则能更大地发挥优势,取得突破。
最后,及时总结,逐步改进。教学工作只有在总结中才能汲取经验,在经验的积累中获得进步,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对于名著导读部分内容的教学也是这样。
基于以上几点,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和同事立足于农村中学教学实际,对新课程“名著导读”部分内容的教学做了些微尝试,获得了初步经验,以期同仁参考。
第一,化整为零,体味经典。从本学期开学伊始,笔者和同事经协商后,选取经典书目《论语》,作为重点向学生推介。之所以选中《论语》,是因为与其他先秦语录相比较,《论语》乃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四书五经之一,对学生现实生活极具教育启发意义。同时,《论语》篇幅短小,多为孔门语录,文字晓白、易懂。然后化整为零,利用课前五分钟,选取《论语》中一两则修身、处世、治国等言语,要求学生抄记,并当堂谈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满一周后,再利用晚自习复习巩固。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不影响主体课堂教学。如此,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就可以把大半部《论语》介绍给学生,并使学生对原著有了较为深入地体味。
第二,合理布置,硬性检查。关于名著导读书目的推介,课本中列举了很多,如《大卫·科波菲尔》、《高老头》、《家》、《红楼梦》、《莎士比亚戏剧》等,可谓古今中外,小说戏剧等具全。如同请客吃饭,餐桌上各色菜肴具上,且都色香味具佳,只待客人——我们的学生下筹品尝。这样固然很好,然而弊端也较鲜明,如此众多的大部头文学名著,往往让学生眼花缭乱,疲于应付,反倒挑食厌食营养不良了。而笔者以为,读书不仅要博,而且要精,还要适合学生阅读。经过反复思考,笔者向学生硬性布置本学期名著阅读为《三国演义》,要求学生通读《三国演义》,并写出2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因为就文学性来讲《三国演义》为四大名著之一,不似《红楼梦》的艰深,不似《西游记》的简单。而且,全书故事性极强,斗智斗勇、波澜壮阔,广为人们熟知。尤其适合名著经典阅读的入门读物。同时,《三国演义》因其老少咸宜的特点,是市面上包括农村地区(即使是十元一本的盗版书籍,当然,笔者无意在这里鼓吹盗版)极为常见的书籍。之后,利用学期末尾的作文辅导课集中和学生讨论、探究对《三国演义》的阅读感受,并评出体会深刻的数名优秀学生。如此以来,按新课标要求三年内读完五部以上150万字的文学名著要求,是完全可以实现并有效落实的。
第三,对具有浓厚文学兴趣或学有余力的学生的额外布置和引导。
以上即是笔者立足本校作为农村普通中学的性质,在对待新课标中名著导读教学中所见困难、思考和初步经验。
总之,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在用心去体验和感悟美。因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净化他们的心灵,名著经典阅读必不可少。国家在新课程标准中将名著经典的阅读提升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在新人教版语文必修教材中,将名著导读部分内容单列,纳入教学单元。这在新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也是首次,也必将对我国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作为农村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师,虽然在这方面的教学中存在诸多困难、困惑,但笔者依然坚信和期待投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浪潮当中,和新课程共同成长,取得辉煌成绩。
[参考文献]: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年4月第一版 p-9 ②,西安市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模块质量测试卷 P-6 ③,(正辉教育)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语文模块质量检测试题P-6 ④,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读本》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第2版 p-343 张志公《读是写的基础》 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必修(1) (序言)致同学们 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必修)《语文读本》第二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第2版 p-343 张志公《读是写的基础》
ight:^jx�b8'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