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有学过社群运营,并且,已经在从事社群运营这方面的工作的话,一定不会陌生《社群营销实战手册》这本书,我了解社群,也是从看这本书开始的。这本书侧重于方法论,比如:怎么建社群、选运营官、建线上的运营团队等。
《社群营销实战手册》这本书很好,但是,需要建立一个社群去实践,才能慢慢理解书中的内容。由于,我接触社群,也是从去年开始的,经验不是特别多,所以,对这本书的理解不够深。后来,看了《运营之光》,也就是黄有璨写的这本书后,对于运营的道,有了一些了解。
有机会阅读《小群效应》这本书,也是因为听了蓬儿老师的一个分享推荐。没看之前,对这本书是不以为然的,但是,看完之后,才明白:这是一本讲解社群运营的核心原理的书籍。也因为:自己最近在拆解一些动作,从中寻找动作背后的核心原理,才有此推荐这本书的想法。
说了这么多,那么,我在阅读《小群效应》这本书,究竟收获了什么呢?
1.社群工具的多样化。
可能,你很少使用社群工具,但是,我在各种社群学习和阅读运营类的书籍时,了解到大量的社群工具可以用。比如:做活动的网站、写文案的网站、数据分析的网站等等。
虽然,工具很多,但是,在从事运营工作时,选择适合的自己几个就可以。之所以有这些工具的诞生,和脸书的准确度执行官有关。比如:书中提到:脸书首席执行官马克 扎克伯格:表示,会推出一系列工具,来满足用户更好地建立社群。
2.一个优秀社群的标准
第一个标准:大家互相认识
和学员初次见面,要破冰、要互动、要发自我介绍,从互动中、自我介绍中,慢慢了解一个学员的基本情况。除了刚见面时要互动,平时,在群里,讨论一些问题、闲聊、分享等,都是学员之间在互相认识的一个过程。
第二个标准:大家互相信任
说起信任,对于刚刚认识的学员来讲,信任的建立,只有在持续不断的靠谱中,才能慢慢建立起来。从哪些方面来打造靠谱的形象呢?比如:看到学员的问题,会及时解答,尤其是对于一些专业性的问题,准确回复对方,信任感会加倍。
再比如:按时提醒学员打卡、写作业,答应学员的事,会自觉完成;或者是平时在群里聊天,都会想办法去帮助学员等。一次靠谱,大家都能做到。但是,能够做到持续靠谱,实属难得。
第三个标准:大家会频繁互动
社群连接的本质还是人。每个人都有表达的需求,只是,你的话题是否是对方感兴趣的,能否让对方参与进来一起讨论,这就另当别论了。频繁互动的核心,是提高学员的参与度。
看《社群营销实战手册》时,有人问秋叶大叔:大叔,我看你的社群没什么运营人员,是不是轻运营呀?
秋叶大叔:不是了,我们的社群是重运营,而且,一个好的社群必然是重运营。
这就是为什么:好的社群,总是有活动、有讨论、有作业要打卡等等,让用户在某个社群所消耗的时间越长,他的参与度也就越高。如果,你有幸参加了一个优质的社群,在不影响工作和生活的前提下,可以试着去深度参与这个社群。等到结营时,你就会慢慢理解:越参与,越收获的威力。
3.分享即连接
一个人的分享力越大,他的影响力也会越大。可能,你在某个地方做了场分享,学员听了有收获,接着,他把自己所收获的又分享给其他朋友,从而,又构成了一个关系链。让你可以连接你朋友的朋友。就这样,一个分享,会引发巨大的传播力。
4.荣誉驱动的比较心理
有的社群,会有大群,还会有各种班,让每个班的学员都进行竞争,评比优秀学员,获得各种奖状等等。很多人都是希望获得这个荣誉的,一张奖状不仅是他人的认可,也会让自己收获自豪感和成就感。它属于一种激励机制,类似于:我们小时候上学时,每个学期,都会有优秀学员获得奖状。
人生来就有不断追求美好的事物之心,以荣誉驱动的比较心理,也是顺应人的天性所产生的。
5.0.8%的人群会带来大部分参与者
猫叔曾经说过:一个社群,贡献最大的是少数人,而不是多数人。他也一直提倡:不要想着对所有人都一样的好,对于贡献大的人,可以多对对方好一些。
群有大小之分,而0.8%的人,会去连接各种各样的小群,从而,成为社群中最重要的人。典型代表:当属一个社群的运营官。他们需要进入各个小群,连接各种人。
如果,你一旦成为了某个社群中,0.8%的人,相当于拥有了一次利用杠杆撬动资源的机会。这也是运营的一大乐趣。
这本书的内容很好,值得从事社群运营工作的人好好阅读和实践。有了好书还不够,还需要大量的实践,尤其是运营这个职业,更加需要花时间去培养能力、积累经验。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HR都乐于招有经验的运营官,而不是没有经验的运营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