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的思修课火了,因为在其期末考试试卷中,出现了一道分值高达41的态度题。
我很好奇是谁给卷子拍的照片,学生考试不是不让带手机吗?难道有人为了给大学生活留念,入考场还专门备了单反?
对不起,跑题了。
抓紧回到要不要命的事情上来。
按照其官媒的说法,这道题不一定送命,因为一旦答对了可就是妥妥的41分啊,后面的试题再简单做一做,就可以开开心心回家过年了。
2
不怕事儿的媒体火速采访了该校相关同志,胆子大的命题老师也一点不怂,见招拆招,没有见到记者就跑,说他们就是想看看同学们的态度好不好。
据该老师介绍,如果你连任课老师都不认识,让你通过实在说不过去。
他说,本学期思修的第一堂课,各个班的老师就会作自我介绍,而且教学楼里长期贴有老师们的简介和照片,同学们只要认真上课多加留意,这道题就完全不是问题。
好吧好吧,你说的很有道理,可万一我脸盲答错了,是不是肯定就会挂科?
答案是不一定。
命题老师说了,其实我们更看重学生平时的表现,卷面得分只占期末总分的30%,因此结合平时的成绩,才能知道是否通过。
3
这事儿出来没多久,后台就有同学留言问我怎么看。
我能怎么看?
肯定是后悔自己没先这么干,多好的露脸机会啊,要是我先用了这种考试方案,说不定也能上热搜,说不定也能被采访,说不定……单位会让我先下岗。
平心而论,虽然该校该课该命题老师的做法稍显“极端”,总体还是可以理解的。
公共课,特别是人文类的通识课,由于其缺乏理工类课程那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知识逻辑,往往会给学生一种——这节课我不去,下节课要跟上形势也很容易的赶脚。某些“聪明绝顶”的学生甚至会产生这种念头——即便一节也不去,靠期末燃烧小宇宙,强化突击和复习(也可能是第一次学习),过了也不会太费力。
如果说理工科课程是烧脑的悬疑剧,必须全程睁大眼睛,稍微错过一点细节,就可能完全理不清剧情;文科类课程就是春晚,气氛祥和,幸福美满,但毫无疑问中间布满了各种尿点,嗑个瓜子,发个短信, 跑几趟洗手间,都不影响把握精神实质,领会教学意图。
我必须承认,不来上课还能考高分的学生智商都不低,但作为老师,这种现状有点尴尬。
你来,或者不来,我都得登上讲台。
我划,或者重点不划,你都不会挂。
雨一直下,教室里的气氛不太融洽。
因为今天的课程,都快搞成一对一辅导啦。
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老师,脑洞大开,不惜自裁,憋出了41分的态度题,其目的,只是想督促你到教室来。
所以你看,所谓送命题,真的不是为难你,它只是一条邀请,提醒你在教室,还有个人在干着急。
4
但是,但是哈,就像提高一档节目的收视率,不能靠强行锁定观众的遥控器一样。
如果提高课程的出勤率,只能靠出41分检测学生Face ID功能的送命题,怕是到了最后,只能熬死自己。
写了N久的大学生活公众号,也算浓缩出了一些教学经验。
第一,道理可以高大上,举例必须在身旁。
能让你注意聆听、笑得出声、人都变神经的,肯定是熟悉的人和事。有共同的生活经验才能来电,吐槽同一个事件的友谊才算完满。道理如果一直飘在天上,学生是不会专程下凡,来看老师的脸是方是扁的。
第二,知识可以专业,说理必须通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想把一种专业知识讲清楚,可以通过通俗易懂的例子来说明,可以很生动、可以有激情、甚至可以有性格,但是绝不能越讲越复杂,越扯越啰嗦。
第三,即使缺乏逻辑,也可相互联系。
文科类课程各知识点之间或许缺乏理科那种紧密的逻辑,但缺乏专业关系,可以自建内部联系。联系学习方法、校园爱情、勤工俭学、成长旅程,只要是有价值,对学生有益的,都能自由结合,形成合力。
缺乏掌控的课程呈现出的无聊总是相似的,来了都是不想听;而成功课堂的精彩是大不相同的,可以感受到各种表演风格的戏精。
5
最后,我想用在《为什么教师是世界上最爽的职业》中说过的几句话收尾。
即便是“被逼”想出了41分的送命题,我们还是相信,吃货入席不啰嗦,办法总比困难多。想掌控学生,就得琢磨琢磨,怎样让自己的课代入感更强一点,互动性更足一点,趣味性更多一点,努力为知识化妆美颜。
老师自觉,由“要我教”到“我要教”,学生自律,从“要我学”到“我要学”,这样的课堂,才会“春风玉露一相逢”,便忽略课间无数,收获必是久长时,得益在朝朝暮暮。
等到了这样的境界,我也出道态度题——
请用肉眼识别,哪个是授课老师开设公众号的二维码。
A
B
C
D
答错了,也不会挂科,答对的……任课教师过于激动,请小窗联系,给你单独开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