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以为自己对孩子的爱是全心全意、掏心掏肺的好,看了《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后才知道有很多地方违背了心灵成长的规律。
一、成为自己。“我们生命的根本动力是成为自己。过去的生命体验我们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那么我们会感觉,我们没有在做自己。相反,假若这些生命体验我们是主动参与的,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那么不管生命体验是快乐或忧伤,我们都会感觉是在做自己。”
我小时候常常被教导要听父母的话,听老师的话,长大了要听领导的话,我的意志被剥夺了,我要按照他们的意志行事,我很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人做事,我一直不是我自己。我的孩子同样也是如此。我以“妈妈为了你好”的名义,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压制孩子成为自己的努力,剥夺了孩子做自己的机会,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二、我们天然就有一个精神胚胎。以前一直把孩子当作一张白纸来教育,想让孩子长成家长想要的样子。
《心灵成长的六个定律》告诉我们:“孩子一开始就有一个藏有心灵成长的密码的精神胚胎。并且,只有孩子自己通过自己的行动、感受和思考才能解开这个密码。”“孩子的自由探索非常重要,是精神胚胎得以发育的唯一途径。” 在现实中,家长因为不懂这些,就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家长常常遵循传统的教育模式去控制并压制孩子的选择空间,对孩子说,你不能这样做,也不能那样做,你必须听我的。如果孩子不听,要么就用打骂让孩子屈服,或用不给孩子零花钱什么的让孩子顺从。于是,孩子的许多源自精神胚胎的自发行为都被打断了,他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敏感期。
三、关系胜于一切 以前不懂情商比智商重要,总是忙于给孩子灌输知识,疏于与孩子的关系,只看到孩子的情绪,不会去了解孩子情绪下面的真实想法,更不懂如何做才能让孩子的精神胚胎自由而安全地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长。孩子小时候和我关系要近些,和父亲关系疏远些,我还暗自幸灾乐祸。我现在清楚地记得多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和妹妹一家三口从哥哥家回来,侄女走在妹妹、妹夫的中间,两只小手被父母牵着。我的孩子却不愿意这样,因为不愿意靠近父亲独自一个人走路。孩子从小很内向不愿意和人打交道,我和我侄子小时候也是这样的内向,长大后才变得外向并善于和人打交道,想着孩子长大了就会改变,其实是没有给到孩子爱和自由,孩子内在的关系模式没有建立好。孩子从小到大的事,我经常替她包办完成,也经常限制她。孩子很普通,我却要她5岁就读一年级,让她过早地承受难以接受的生命之重。我们对孩子的爱是有条件的,总是说“你必须做到什么,我才给你什么。”包括现在,她没按我预计的路线走,我心里很介意。在生活中,也总是溺爱孩子,导致孩子的“内在的父母”过于虚弱, “内在的小孩”过分强大,“内在的父母”沦为了“内在的小孩”实现自己欲望或目标的工具和对象。现在孩子的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很任性,只知道索取,而不知回报。
我自己在家长学校以前只会爱别人,不会爱自己。我和孩子内心的内在关系都是失衡的,我们的心灵成长早就出现问题,因为无明而不自知。
四、多一只眼睛,看破关系的迷。长年以来,孩子的父亲在外地忙于工作,我也很忙,对孩子没有耐心,在我的印象中,孩子的缺点很多,我们几乎从来不夸她,经常指责她、羞辱她。她的内在的关系模式就是“挑剔的内在的父母”和“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在生活中,因为孩子的内心中首先有一个“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别人很容易把他们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投射到她的头上,她会常常受到无理攻击。
我现在正在学习“多一只心灵之眼,学会经常审视自己的内在关系,从这个角度上理解我们对其他人的态度。”等我学会练熟以后,在合适的时候再去告诉孩子:“给自己的心灵多一双眼睛,当别人再次动辄指责她时,她可以告诉自己,这些人其实是把他们的被挑剔的内在的小孩投射过来了。这不是她的问题,而是他们的问题。” 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是童年时与我们这些重要亲人的互动中形成的,而我的内在关系模式是童年时与我自己的重要亲人的互动中形成的,我和我的父母都有局限和不足,造成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现状。尽管改变起来很难,不过我愿意从自己入手去改变,去坚持看书和共修,努力学习真实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真相,去了解自己内在的关系模式,了解自己的执念,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执念;去看见和感受自己的焦虑和恐慌,用自我觉察的光照亮自己习以为常的价值观、信念和教条背后藏着的潜意识的内容,逐步用新的认知去控制、分析以前自动出现的特定反应,逐步练习主动选择合理的反应,不断地修炼、成长心灵,从而解决现实中的烦恼和问题,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