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被更多人的提及,今天又和友聊的时候提及这句,原本是出自SJ,曾说“要进窄门,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到的人也少。”而我听到这句话是在任长箴的视频课上。她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一期导演,也是《生活万岁》的导演之一。《生活万岁》是纪录片,记录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我没有看过最终上映的版本,但是我看过初剪版,是在课上任导给我们播映的。说来其中之一的主角还是南京的,就是那个一直以模仿迈克杰克逊的红人,说是红人其实就是争议比较多,也是一个在我看来很不可思议的人。
看了任导的几个片子,每一部都让我热泪盈眶,那些平凡中见伟大的故事。看完以后你会对这世上各人百态都有个认知,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个体,以及他们各自所选择的方式。而纪录片就是客观陈述,不加任何观点,这一点是我特别赞同的。尤其观摩《生活万岁》更是泪流满面,这些都是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平凡人物的悲喜人间。他们被看见,在任导的剪辑镜头里活的肆意生动。“凡来过,必留痕迹”,对于平凡世界里的我们,被看见也是一种小确幸。
是在上海上的课,四天的课程基础班加进阶,。四天来的收获是逐天不断被满足被提升,不仅仅是指视频,又或纪录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多的是融会贯通串联到生活和职场的其他方面。任导说:会通精化,学会之后要全部打通。其实就是融会贯通,思想的流动好像水流一样可以去往任何角落。
我虽然也有个徒步的公众号但不是自媒体运营者,也不是短视频的创作者,更没有想过抖音快手小红书的那个网红的创业方向。我只是一个从业了三十年却还在怀疑、模糊矛盾阶段的广告人。几年前在上海听胡湘云分享大众银行的几个广告视频案例,看到《梦骑士》《母亲的勇气》《马校长合唱团》和《小小鼓手》,很遗憾大陆的土壤却没有开出这样的花。常规的百科信息、偶尔煽情的故事情节往往看尴尬了大众。症结在哪里?自从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爱徒步的我,看到路上所曾经熟悉的美食和一些植物作物被拍出来,因为人物故事,片子才有了灵魂。“这是完全不一样的作品,做这个的导演肯定不是一般人,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人文纪录者。”所以来听课很大的因素是因为老师是任长箴。
明面上学到的是短视频的创作本质和题材,以及创作的故事模式。如何说好一个故事很重要,普通的观众思维只有上升到导演思维才能创作好作品。一个合格的片子不是优质信息罗列,只有“困境+帮助=良好结果”是好故事的发动机,也是说好故事的公式。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案例片解读又或者是实操训练,这2天的基础课满满当当6小时。
我从中最有感触的是任导对于“真理和真相,以及价值观和故事的关系”的解读,我认为这才是视频意义所在。做了这么多年的广告人,我始终认为:即便只是一个广告片,也应该不但要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还要有正面向上积极的影响力。无关表达的方式是人文情怀还是粗暴有力。每一个对外输出的传播者,都应当要有光明的价值观。
任导以她所拍的《舌尖上的中国1》为案例,从破题选题到策划、调研,以及最后的剪辑、解说词、配乐等各个层级都进行了非常详细的解构。“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每个故事都要有主题,仰望星空就是价值观的体现,脚踏实地就是各种真实真相的素材。《舌尖上的中国》的主题并非是美食美味,而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进阶班有些课程自己曾经大学学过,也是工作以后自己的工作主要内容。但是任导从新角度解读,我又有了新的知识点。文案的写作如何生动起来,她采用了文案与修改的对比方式来解析。我一面听的时候一面就跟自己曾经写过的那些文章做对比,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篇旅行游记,有的点击率阅读率很高,有的无人问津了。想起被连续三年都刊登在旅游杂志的《无人区手记》,如任导所说,前面遭遇大部分的困境,终于走出来的欣喜若狂是读者最感兴趣的部分。
“师者,授业解惑也。”老师的意义,就是给我们指出方向。同学同事和朋友,和我们同一个层级的人带给我们的是看问题的不同角度。而老师是从更高的维度带我们去看事情。我们平时解决问题的是“术”,而好的老师则给我们带来“道”。例如很多人认为要做正确的事,其实我们是要正确的做事。我们是成为更好的自己呢?还是更好的成为自己?任导的课不仅仅解决“术”所遇到的问题,更高维度的去解构思维方式,好的学习成功不是一味模仿和抄袭,而是学会思维方式更好做好自己的事。
写在最后,无论这个世界怎么改变,一些安身立命的东西永远不会变。尤其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比以往更迫切需要能够触动人心的故事,具有探寻真理和真相使命的纪录片。任导说:人一生的积累就是故事元素的积累,我突然很想把这些故事全写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