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时常找朋友,向线装书中,向荒废的池阁,向断碣残碑中去找朋友,他们会比这个世界中的朋友叫我懂得更多的东西。在夕阳荒草的丛中,我读着那残缺的碑文,仅仅只有几个字,我读来读去,比读一首最美的诗句还感动。
姓名:赵琼阁
日期:2022年11月20日
书籍名称:《一生充和》
作者:王道
一、阅读本书最大的收获有哪些?
这是一本关于民国一代才女张充和的人物传记。
作者引用大量张充和和家人、朋友通信的内容,展示了大量的书法作品,用生动诗意的语言,展示了张充和充满才气的一生。
张充和出身世家,是鼎鼎有名的“合肥四姐之一”,她2015年去世,很有幸我们还能和她曾经生活在同一个时空中,她也被称为“民国最后一位才女”。
她在名人辈出的民国时代不是特有出名,名气她也不及她的其他三个姐姐、姐夫。
但细品她长长一百多年的人生,她的书法、诗词、绘画、昆曲,无一不彰显出她的才华。
在新旧交替的那个时代,她把中国最传统的文化发挥到了极致,并在异国他乡发扬光大。
她的背景、才华,气度让同时代的人也为之折服,她是一位严谨的学者,一直保持者极高的格调和风范,她一直坚定,执着,淡泊,真诚,充盈和顺。
二、书中哪些内容让我有共鸣/欣喜/喜欢?
1、家庭环境造就一生的底蕴。
她的养祖母识修是晚清明臣李鸿章的侄女,从小就为她宴请名师,进行良好的教育 。充和年幼时就已经习得了如何为古文断句,如何临摹各种派别的古老碑帖,如何读准一句诗词的音律。
她的父亲是民国教育家张冀牖,毁家创办苏州乐益女校,提倡新式教育而名噪一时。
养祖母去世后,她回到父亲家里后,父亲开明的家庭教育更是让开启了她对昆曲的学习和热爱。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张家姐弟十人都学有所成。
2、谦和与理智。
不管是在苏州老家,还是西南联大时期的云南,还是在重庆任职时期,以及抗战胜利后在北平客居二姐张兆和和沈从文家中时,张充和身边杰出的都是各类教授、学者、书友、昆友。
其中也不乏志同道合之士,以及对她追求的青年才俊。但是,她可以与各类名师探讨、交流艺术,保持良师益友的关系,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终于在35岁时,觅得良人,嫁给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两人携手一生,相伴到老。比起民国其他佳人爱情,更见其明智、果敢。
3、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都能以一颗豁达向上的心态处之,
张充和虽然出身名门,但从小离开父母身边,抱养在叔祖母身边。后来也经历了少年丧母,青年丧父,一生颠沛流离。
她生于上海,长在合肥,求学北平,辗转昆明,远赴美国,昔日的大家闺秀也不得不为生活奔波,置身于家务琐事之中。
用她自己的话说:“从十六岁起,我就是一个人了,我什么事都经过,我不大在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事。”正是这份淡定与豁达,让她身历百年沧桑而自成高格。同时,她一生不放弃对昆曲,对传统艺术的痴迷。
三、你打算将读书过程中的启发/思考/收获,如何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
1、耐得住寂寞,坚持自己热爱的。
“一生爱好是天然”,她的书法成就,源自于极度自律的持续的练习,她的昆曲成就,也言语在异国他乡对故国的情感。
2、你达到一个层次了,才能进入吸引更多的优秀的人。
张允和的身边的老师、朋友、家人都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她的三个姐夫分别是语言学家周有光,文学家沈从文,昆曲名家顾传玠,师友知交更包括沈尹默、胡适、钱穆、张大千、卞之琳一众文人雅士。
更重要的也有充和本人极高的艺术修养和才华,才吸引更多优秀的良师益友,在交流和碰撞中,也让自身的艺术修养更加提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