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堂的深度源于备课的广度 ——关于《范进中举》的教学反思

课堂的深度源于备课的广度 ——关于《范进中举》的教学反思

作者: ink月 | 来源:发表于2022-11-19 21:38 被阅读0次

虽然我深知“教师要交给学生一碗水,自己不仅要有一汪洋,更要有常流水”的道理,但是线上教学难免避免兵荒马乱的时候。我在慌乱中翻阅了课本,在学科网上匆匆下载了几个课件综合了一下,完成了备课。可是在讲到范进这个故事是悲剧还是喜剧的时候,我的偷懒化作了此刻的为难。

课后思考探究题一:“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相关描写,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在屏幕对面争论不休,我在屏幕这头犯难。因为我觉得定义为悲剧和喜剧都可以,可是备课的时候没有去思想,我不能自圆其说。还好下课时间到,我好似解脱一般,把这个问题留成了课后作业,让同学再进一步思考可否是悲剧中的喜剧,或者是喜剧中有悲剧。

我羞愧地重新审视这篇课文。《范进中举》是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精彩片段之一。作品以范进中举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通过范进和胡屠户这两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无情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和对人们思想的腐蚀,活现出人物的卑污灵魂,谴责了追求功名富贵的肮脏思想和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我翻阅了各种资料,发现对于这个问题也是各执一词。《教师教学用书》将其定义为“喜剧”,理由有三:一是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治疯”都采用了对比、夸张和讽刺的手法,这是喜剧的表现特征;二是揭露了当时士人热衷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趋炎附势的无耻嘴脸,这是喜剧的定性逻辑;三是范进最后终于清醒过来,十年寒窗换回荣华富贵,可谓否极泰来,皆大欢喜,这是喜剧的团圆式结局。有一类教辅书指出这是“范进式悲剧”,控诉科举制度对人才、人性、人格的摧残。

范进的经典之处在于他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寻见的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人。狄德罗说:“说人是一种力量与软弱、光明与盲目、渺小与伟大的复合物,这并不是责难人,而是为人下定义。”人是复杂的,范进的真实,在于他的复杂性。我们不能单一地将其定义为悲剧或者喜剧。刘再复在《性格组合论》一书中提出“性格组合论”,他认为范进这个故事属于典型的“悲喜剧性格的二重组合”。悲喜交错的现象,才真正体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正常面貌。

我们在具体讨论这篇课文是悲剧还是喜剧的时候,不由得会想起鲁迅说过这句经典悲喜剧讨论。——“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把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不过鲁迅对《儒林外史》有专门的评价,称赞这本书“其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就是说这个本书的都是悲喜剧气氛相互交融,给读者双重审美感受。真实之处也在于,让人笑着笑着就哭了。当今,也有了新时代的范进。由此引发学生对当下教育考试制度的合理性的思考。

备课不能偷懒,我也找到了课堂缺乏深度的原因。备课的时候,必须把课文嚼碎,结合自己的思考,多翻阅一点资料书,对文本进行多维度的解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堂的深度源于备课的广度 ——关于《范进中举》的教学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qki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