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在解释人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2岁左右的儿童拥有“愿望心理学”,他们仅仅根据一个人的内在需要情况来判断他的行动。3岁左右的儿童则拥有了“愿望一信念心理学”,这一年龄的儿童开始能够考虑信念(即关于某种事实的确信),看不到信念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因此幼儿仍然根据自己的愿望来解释行为。4岁左右的儿童则拥有了“信念一愿望心理学”,他们主要是根据人的信念解释行为。
如果问:“军军为什么会去打开冰箱呢?”
2岁儿童的解释是,军军想吃冰糕,所以打开了冰箱
3岁儿童的解释是,军军想吃冰糕,他认为那里肯定有冰糕,所以打开了冰箱
4岁儿童的解释则是,军军想吃冰糕,他以为冰箱里有冰糕,就去打开了冰箱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朴素理论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儿童并不是孤立地看待行为的。相反,他们在某一阶段里相对比较固定地用某些因素(愿望、愿望一信念,或信念一愿望)解释行为,也会据此而预测人的下一步行动。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朴素理论的,并不意味着儿童拥有严格意义上的理论,也不意味着儿童的所有认识都是理论的,更不意味着儿童的认识是完全系统的、连贯的、严密的。这里仅仅指出,有证据表明,儿童的认知在某些方面具有某种程度的“理论”性,因而其认识并不一定是零散的,相反却具有一定程度的连贯性、关联性,具有解释和预测的功能。也许正因如此,当我们教儿童时,并不一定是一下子全都教得会的,因为我们试图改变的,是儿童的一个具有内聚性的理论体系。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朴素理论所以,当我们在说"儿童有朴素理论"时,并不意味着儿童知道自己的这一切是理论(这也是儿童的朴素理论与科学理论的区别)。儿童对他们的"理论"往往是缺乏意识的。如果能采用多种方法适当地将儿童的朴素理论唤醒,则有利于儿童正视、认识当前的朴素理论,从而有利进一步的发展变化。 在如何唤醒儿童的朴素理论上,瑞吉欧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与做法。他们在进行一个"主题"之初,总会通过讨论、绘画、手工等多种"语言"让他们表达他们对自己的"看法"(朴素理论),然后才进行实地观察、探索活动。凯茨倡导的"方案教学"也有相应的过程,即所谓的"讨论""表征",目的也是唤醒儿童的朴素理论。
教师应善于利用儿童的朴素理论而不是想方设想排除、拒斥。特别是要善待那些科学理论不一致的朴素理论。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朴素理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