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第一天,恰逢老公村里拜神。
一家四口自动自觉地安排好自己的事情,驱车回老家。
在村口,虽然不至于人挤人,但狭窄的村寨门道上,好多人在拜土地爷,要驶过一辆小轿车,还是很困难的。只好依照保安的建议,把车子停在护村沟外,步行回老家。
公公早已备好供品,我们一进家门,老公就用扁担挑起担子,径直奔往神宫。
神宫前的小广场,放了许多供桌,以便村民们陈列贡品。平时陈列在神宫里的香炉,也被移到了广场最前端的神桌上。
陈列香炉的桌子后,竖起了几管大大的香烟。香烟上装龙饰凤,庄严且炫丽。
为了热闹,村里请了提线木偶表演潮剧。
简陋的临时戏台上,五彩斑斓的提线木偶,在演员的操纵下做着各种动作,音箱里播放着录制好的潮剧唱段。这个戏台搭建在神宫对面的内侧,戏台前也不见得有人关注细听。究竟这台戏是为了供神,还是给村民们助兴,不得而知。但神宫前的这个小广场,确实因那响亮的唱腔而增添了不少喜庆的气氛。
由于很多乡民在昨天提前祭拜,今天神宫里的人不算多,不过,上香还是得轮流来。
我们放好供品,点香,和老公各自擎着一把烟在神宫里外游了一圈,各个香炉前跪拜、依次上香。接着上了红烛。然后又各自捧着一摞纸钱,再次在神宫内外游了一圈,在各个香炉前跪拜致献,最后将纸钱放在神宫里的一堆纸钱堆上,待神宫里的老人事后将其烧化。
至此,在神宫的祭拜过程算是完成,老公又挑起供品回了家。
回家后,楼上的神位前,公公早已备好供品,只等我们去上香祭拜。上香后,趁着空隙,我们喝茶聊天,然后烧纸钱,家里的神明也就拜好了。
在我们这里,每个村子都有自己主打祭拜的神明,老公他们村子主祭木坑圣王,据说是介子推。是否经过考证,我也没有去了解,入乡随俗,跟着拜就是了。当然了,神宫里供的神明很多,有天恩公、妈祖、文判爷等,还有很多我叫不出名字的神。每家每户还把神宫里的神明也迎到自己家里供着,每逢初一十五也要上一点简单的供品。
每个村子,都会挑一个吉祥的日子,固定下来,每年到农历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备好一份供品,到神宫里祭拜;另备一份在家里祭拜。
远道的乡亲,一般也会在这几天回来上供。所以,在神宫,经常会碰到久未谋面的乡亲,互问安好,互通近况。可以说,神宫是村子里各种信息的集散地。每个人,都能在这里碰到他想见的人,也能碰到他不想见的人。
村里售卖供品纸钱的摊店,这一天的生意特别火爆。很多店家从几天前就备货,招集亲戚朋友过来帮忙,在这一天里,不休不眠,按时按量备好货物,把早已订货的老主顾照顾得服服帖帖。
供品里,一只大大的卤鹅是少不了的。就说我公公,他分别为两个儿子准备了两份供品,两只鹅两只鸭两只鸡四条鱼,还有猪肉猪肚若干,以及甜粿(年糕)大吉(桔子),和丰足的纸钱。
祭拜后,这些供品自留一部分,其它的分送给亲戚朋友。等到亲戚朋友的村子里拜神,他们也会回赠类似的东西。
到了中午或者晚上,家里有出嫁的女儿的,女儿们就拖家带口回娘家吃“闹热”,每家每户的小院子里人声鼎沸,灯火通明,孩子们跑出跑外,特别兴奋,如同过年。
在我们潮汕地区,民间拜神的习俗非常隆重,除了过年,还有各种农历的节日,以及年初的拜神,和年尾的谢神。有些村子还要做“灯头”、“灯脚”等等,形式和流程也是大同小异,就是拜和吃。
作为在外生活的人,我虽不是无神论者,却对这些繁重的民俗不以为然,但老人家却非常重视。公公说:拜神这一天不回来的,都是那些赚不到钱的,他们就不敢回来。
我问公公,这次拜神他总共花了多少钱?答曰2500大洋。这种花费,仅代表普通的水平。我估了一下:整个村子8000多口人,约有两千多户,平均每家花2000元就行,整个村子今天的买卖就达到500万元或以上。
看来,拜神还刺激了市场消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