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周三,阴,25至31度
立誓,一定得当即执行。否则,誓言就成了安抚自责,逃避现实的自欺。这一年中,我已经无数次立誓要重新捡起《论语集解》的写作,可当晚立了,第二天仍走老路。然我也相信,只要心中存着这个念头不熄,总有一天,它会复燃的。
昨晚在朋友圈立誓:每年培养一个好习惯,坚持自始至终做好一件事。去年生日立志每天认真写日记,一年无辍,并已固定不移。从今日起,专注读《论语》,写完《论语集解》,待明年今日验收成果。
今一到图书室,首件事就是写【论语·为政】2.3的集解——《德政与刑政》,1600多字。实写了两千多字。觉有些引申开去的议论,还是留待以后讲座或论文中用吧。集解的文字还是简短集中些为好。故将删去部分,留存在日记中:
孔子所宣扬的德治,可视为一种宗教信仰。他教育人们,要做孝顺的儿子,忠诚的公民。因为他将人的终极意义定义在社会俗世层面的人际关系中,而不似其他宗教为超脱尘世的精神追求,比如基督教的终极意义是宣示上帝的荣耀,佛教为升往西天极乐世界。所以,学界只将儒教归入伦理学范畴,而非为宗教。然我却以为儒教具备了宗教信仰的三大特征:
一是他不只是单纯的宣讲道德,而是教导信仰。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人内心的情感需要,他与其他宗教一样通过唤醒、点燃、激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将内在的圣启和感化力传达给普通大众。而伦理学、哲学提供的却是理性的知识,可武装大脑,却无法满足人的心灵。
二是具有一定的宗教仪式。在《孔子家语》第三十篇《五刑解》中,孔子指出:“明丧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朝聘之礼者,所以明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而崇敬让也。礼聘享者,所以别男女、明夫妇之义也。”丧祭之礼,是为了教化百姓仁爱。曾子也说过“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重地安葬亲人,又时时奠祭他们,如同双亲在世时恪尽奉养义务一样,毫不懈怠,百姓就懂得孝了。朝聘之礼,是诸侯定期朝见天子的礼仪,人犯上是由不讲道义造成的,而道义是用来区分贵贱、辨明尊卑,此礼奉行,则属下鲜有不忠。乡里的争斗是由于长幼失序而忘记崇敬、谦让造成。乡饮酒之礼是用来明确长幼有序而推崇礼敬、谦让的。婚聘宴享之礼是用来区分男女、明确夫妇恩义,无此礼,则易男女淫乱,夫妇失去恩义。
三是将道德规范人格化。世上所有的宗教创立者,不仅赋予道德规范以灵感、启示和真切的情感,也激发了门徒对他本人和其品格的无限敬仰、热爱与膜拜。而儒教说到底是对统治者的人的道德要求,要求他的身教与言教相结合,以身作则,为人民作出表率。比如“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等等。
买了套民国小书,旅途中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