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
1.提供咨询师的一种观察,往往根据咨询师对来访者潜意识的理解并结合咨访关系中此时此地的情景对来访者的问题进行解释,促进洞察和领悟。
2.诠释时机不当,是一种防御。特别是对于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的个案,更加需要共情地支持或面质。
诠释关系模式
三条平行关系:来访者现实中的关系、来访者早年与父母的关系、此时此地来访者与咨询师的关系
关系模式的例子1:
把治疗师理想化,认为治疗师无所不能,因而崇拜治疗师。
把理想化父母投射给治疗师了。
能够认识这样的治疗师,感到非常荣幸,自我感觉良好,对未来充满信心。
关系模式的例子2:
把治疗师当成自己的粉丝,希望从治疗师那里得到肯定和赞许。
如果治疗师接招,病人的自我感觉就会非常好,变得非常自信。
为了得到治疗师的肯定和赞许,会竭力表现自己,变得非常“好表现”。
关系模式的例子3:
把治疗师当成另一个自我,或自己的孪生兄弟,和治疗师心心相映、趣味相投、意见一致、步伐统一。
严重的,甚至合而为一,不分彼此。
诠释:问题来源于早年经历
当婴儿说“我很饿”的时候,妈妈可能回答:好的,你饿了我就喂你吃东西;或者妈妈也可能回答:当我准备好喂你的时候你才能有东西吃。
婴儿做出了一个夸大的表达:喂我,或者用温尼科特的话说,做出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姿态,只为表达一个需要:喂我,现在就喂我。
温尼科特与科胡特都认为,母亲或婴儿的其他照顾者需要给予婴儿恰到好处的回应。婴儿需要感到自己是强大的,需要感到母亲会回应她的愿望,需要感到母亲想要、愿意回应她,而且能轻易地满足她。
但如果妈妈不想回应孩子,如果妈妈不断地要求孩子调整自己适应妈妈,问题就会出现。
当婴儿被拒绝的时候,起初的反应是生气,最终会变得抑郁。
如果妈妈不接纳婴儿的要求,婴儿不仅会被挫败,而且还不允许对此生气,因为妈妈不希望孩子因为遭到拒绝而生气。
最后,婴儿发现提出要求就会被母亲拒绝,而如果为此抱怨母亲,母亲就会不理她或变得冷漠或惩罚她。
这时,婴儿就会倾向于发展出一种假性自体。
婴儿意识到,如果她想让母亲站在自己一边,如果她想让母亲微笑而不是皱眉,温暖而不是冷冰冰,婴儿必须学会随和,学会做妈妈想让她做的事,于是她开始努力取悦母亲,学会让自己变得可爱。
孩子尝试了解母亲的喜好,学着做母亲喜欢的事,甚至在母亲要求她做之前就把事情做好。
但孩子取悦母亲的同时,也付出了代价。
孩子招人喜欢,做母亲期许的事,而后母亲就会对她和蔼;这样孩子知道了她只有做个乖孩子,在母亲要求之前把母亲想让她做的做好,母亲才会满意。
成为一个妈妈的好孩子需要付出的代价:孩子逐渐与自我真实的感受和情绪失去了联系。
孩子只有在表现好,妈妈满意,对自己微笑时,孩子才会高兴。
但孩子失去了对自己真实感情的认识、热情、清晰感,和意义感。
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成为非常好的学生,擅长运动,或其他任何受妈妈赞许的活动。但对妈妈想要她做的事,孩子内心深处感受不到任何愉悦或满足。
因为并不是为自己做这些,而是因为这些是妈妈认为重要的。
但同时孩子也感到愤怒,因为只有在她按照母亲的意愿行事,母亲才会爱她。
孩子受到了伤害,变得抑郁和愤怒,因为妈妈没有爱自己全部,或者自己最爱的部分却不被母亲所爱。
同时,孩子也学会了压制自己的痛苦,甚至意识不到痛苦了。
时常可以看到一些成功者,尤其是年轻的成功者,出现”无法解释”的自杀倾向。
伴随着假性自体长大,内心的抑郁是隐藏的。
表面上可能非常努力工作,成绩出众,非常成功,但内在感觉迷茫、空虚。
只有在能够唤起母亲或其他人的正向回应时,才能感到高兴。
对自己的优秀或成功没有任何愉悦感。
行动的意义只在于操纵或控制母亲。
治疗师也会喜欢这样努力取悦自己的来访者。
这些来访者非常令人满意,讨人喜欢。他们发觉治疗师喜欢什么,然后就那样去做。他们很会镜映,善于反应,非常随和,悦人。
如果我们用心治疗就会发现,来访者逐渐让我们感到有些厌倦。来访者可能非常赞赏治疗师,比如:“你的解释太精彩了。我从来没有那样想过。”
这个来访者太聪明了,真的知道我有多棒,但愿我所有的来访者都像他一样,我真的很喜欢给他治疗。
来访者对治疗师的赞赏、钦佩之中有一些假性的东西。来访者可能会挑治疗师喜欢的话说,但在表达和真实的感觉之间隔着一堵墙。
在咨访关系中,治疗师可能又会发现来访者并不是在把治疗师理想化,而是在治疗师身上重复她生命早期与危险母亲的关系。
来访者实际上并不信任治疗师。
在通过取悦、配合治疗师来控制,让治疗师不至于攻击她,或对她冷漠,或像她小时候父母曾经那样对待她。
当治疗师意识到病人在努力取悦吸引自己、让自己满意的时候,这不是个好事。
这重复了一种让来访者感到痛苦的关系。
对此的觉察是真正的治疗开始的契机。
只有来访者的现实功能受损,才能开始觉察自己的成长经历可能存在问题。
但通常会拒绝承认自己的养育过程有任何问题,相反会责怪自己。
我的童年很幸福,是我自己太糟糕了,所以我现在才突然考不好,这么抑郁,想自杀。
这样的孩子常常在某一个时候会突然放弃那些对妈妈很重要的事。
拒绝继续打网球、跳芭蕾或拉小提琴,我不干了。
有时他们还会继续努力去做,但突然开始做不好了。网球比赛开始输球,小提琴竞赛表现不佳或考试成绩很差,尽管说自己已经尽全力了。
诠释人格特质
正常生活中的自我挫败和受虐表现。
为了更大的主题,我们要牺牲自己,如妈妈没时间洗澡,因为孩子需要他,我们常把自己的正常需要放在一个更大的集体后面。
荣格:受虐是我们要崇拜外面世界的阴影。
但总是牺牲自己的利益,破坏自己成功的机会,就进入受虐的状态,所有来咨询的人都带有自我挫败的状态。
受虐型人格是抑郁的。
抑郁的心理机制是,我妈妈走了,我空虚,而且我很不好。
受虐的图式:妈妈走了,我空虚孤独,如果我表现多痛苦,妈妈就会回来。更贴近关系受虐的特征。
追溯历史,会发现父母是忽略的,他们生病,很惨的时候父母才会关注。
当你非常绝望经受痛苦时关系才存在。这对其他人来说,是很令人生气的。
幻想如果让妈妈看到他多糟糕,妈妈会帮他解决问题。
和受虐型人工作很困难。他们来求助和抑郁有关,但如果只关注抑郁,他们会用付诸行动的方式把受虐表现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