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冒坚持原创的471天 及格以上,有看点,给7分~~求生欲很强的我
电影《大赢家》已在线上免费首映。改编自日本小说,都井邦彦《游戏的时间不会结束》。
原著的电影化顺序为:日本版《永不结束的游戏》(1991)、韩国版《率性而活》(2007)、中国版《大赢家》(2020)。
主演大鹏、柳岩。还有孟鹤堂、代乐乐、张子贤、田雨、腾格尔、孟非、臧鸿飞客串。
怎么看都容易陷入刻板印象——又是一部汇集各路喜剧咖的拼盘国产喜剧,因而提不起兴趣。
电影讲述了银行员工严谨(大鹏饰),凡事过度认真恪守原则,总是得罪行长,以至于连累大家奖金泡汤。一次偶然机会,他在银行演习中接到扮演劫匪的任务,因为过于执着做好劫匪,而闹出种种意外,喜剧冲突不断。
不管是看过原版小说也好,或是其他优秀的珠玉在前的外国影视剧作品,甚至是第一次看这个故事的人,只需要几分钟,就能知道,这个故事的主线,可以用7个字概括——“领导叫我XXX”。
然而,完全降低期待值的我,坚持过平淡的开头,逐渐感觉还不错,居然也看完了电影。
难为制作团队,选择了这部已经有30年历史的故事脚本,又有其他优秀版本先入为主的稳定观众基础,在观众审美日益提高,选择增多的2020年,如何还能吸引观众坚持够100分钟,还收获口碑?
(一)“显而易见”的套路故事里,如何出人意料?
一方面,在本剧的视角。
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故事,它的切入点,就不在于大结局,因为一开始大家都知道,这所谓的“抢银行”就是个演习。
关键是,在诸多困难下,到底要怎么步步推进怎么抢到底,遇到突发状况不配合怎么应对,如何创造条件制造“困难”?如何让大家都开始对未来将发生的一切,不再确信?
男主大胆的思路,借助国产电影有限的道具发挥,虽然不够刺激大胆强烈,但是尽全力还原“大场面”贴近真实案件的用心良苦,反而有种接地气的有趣,又怂又欢乐。
另一方面,在贯穿始终,截然相反的心态引发接连不断的戏剧冲突。
这项工作,毕竟“演习而已”,在这种不是所有人百分百重视的工作上,真实存在各种心态:
来自领导,希望尽量应付交差,只想简单化的怕麻烦心理;
来自父母家庭,虽不理解严谨的心酸无奈,极力支持,并且当作成功展示自己的机会;
来自演习各方,大部分人“按要求完成任务,走个过场”的心态,提前回家,皆大欢喜;
主角大鹏饰演的严谨,偏偏就是个工作格外认真又较真坚韧的人:每一个环节,大家都晃晃悠悠,轻描淡写,嘲笑他太尽心尽力,甚至对他恨铁不成钢,又无可奈何的时候,他出于对自己,对工作,对领导尽职负责的态度,一定要不打折扣地尽全力完成。
演技并不算惊艳,但人物们终于有合格的“群像化”不同观感,不再只有一条单调的主线,基本做到了一人一色。
(二)改编中的“本土化”,能否精准戳中国内观众的共鸣点
其实翻拍作品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拍摄时间是否占了先机:毕竟一本两拍,我们国产的《龙虾刑警》方方面面都输给了晚上映的韩国版《极限职业》。
而2018年的韩剧《火星生活》,翻拍自2006年同名英剧,原版被BBC America评选为排名第四的最伟大英剧,因为非常接地气地精准本土化,一举成为了最成功的欧美翻拍韩剧——
只要能讲好一个故事,新瓶装老酒,观众依然会喜欢。
1.银行业的细节和众生百态
《大赢家》基本架构和部分笑点都和韩版相近,最大的变化来自于,将主角从警察换成了银行员工。就需要在如何突出行业特色,以及利用背景融入故事
我作为一个银行出身的资深社畜,即使有些设定稍显落伍,不适用于移动支付大规模覆盖的当下,但能产生共鸣的细节也很多:
比如男主的较真工作态度:按流程死扣细节,不愿妥协的强迫症工作习惯,真的是银行作为人生第一份职业给我的最好礼物。
比如摔葱的见义勇为大爷,也有真人真事——某网店英勇的保洁大姐就曾以扫把击退过XXX。
比如男主要努力锻炼身体——钱真的超乎大家想象的重,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面对几百万以上的现金。
当大家都觉得柜员是以甜美微笑示人的轻松体面女白领,营业结束的时候,一样是撸起袖子搬砖的女汉子。我们也曾开玩笑,万一运气不好,选了硬币箱子,那可是欲哭无泪,只要几千个一元硬币就能远超几百万纸钞的重量。
比如网点里,有很多贪恋空调闲坐的路人,也时常会有客户喜欢和员工聊聊家长里短,优质贴心服务很重要。
所以网点这个物理空间,是可以巧妙地融合了不少人物,来谈论社会问题:
有隔代爷孙因为物理距离远,陪伴时间太少,日新月异的新事物导致更加缺乏共同语言,几乎没有沟通交流;男女之间,相亲相遇难,相处更难的永恒困扰;
而防暴演习,真的是常态化的工作——只是一般都在营业时间结束后。虽然这种为应对低概率事件的演练,心态上繁琐无聊;但就像局长说的那样,还是会上心:问题在演习中暴露,总好过在实战中发生。
2.职场里虽少但一定存在的“轴”人,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话题。
电影大部分时间里,几乎所有人对严谨的评价,都是傻,轴,固执,不懂变通,自以为是瞎认真。
我们当下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里,总会听到很多,太老实也不好,要学会察言观色懂变通,利用资源充当生产力,懂得成功的捷径,大家习以为常,于是希望可以更快更好更高效更简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匠人精神很稀缺,阿甘式人物会因为不合群,而遭到排挤。
更难过的是,找不到能真正理解你,能开口倾诉的对象。
这可以说,真的是个古今中外职场里,随处可见的扎心共性问题。
3.改变人设以后,如何不生搬硬套式升华价值观?
电影,应该有微光和希望;即使毫不留情指出一系列问题,还是应该面向积极正面,保有希望。
《大赢家》的处理态度很温和,轻松欢乐:
严重的代沟问题,其实可以两代人各自靠进一步,一方耐心教,一方用心学;
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问题,真心想要解决,总会各退一步。
而整部电影最重要的精神内核,虽然最后借大鹏之口,无比直白地揭示出来,虽然不够精致,但依然会让人忍不住反思:
大家对待与人不同,与己不同的人事物时,有没有可能不够耐心,不够包容,方式方法不正确?
大家都约定俗成,认为正确的价值观和信念,有没有可能是不对的?
我们眼中的少数派的“严谨式”怪咖,有没有可能反倒掌握了真理?
大众的,主流的,未必是对的。
我相信,这才是主创们通过电影最想表达的内核。他们传递的,至少观众都看得懂。
对这段独白的不同理解很多,但我倾向于更积极的理解:
就像丹麦小众电影《冷山之子》的主人公一样,即使因为内向的性格和不好看的外表,让他承受了比严谨还要多的暴力和伤害,他都没有以此为借口,做坏事,伤害报复别人——
善良,一直就是一种选择。
(三)喜剧里的深刻内核,一本正经爆笑后的荒诞
1.好的喜剧一定有悲剧的内核。
只会用傻和蠢逗笑观众不惊喜,大家刻板印象里的国产戏剧里低级肤浅诸如“屎尿屁”的烂梗,更是无聊至极。
真正高级的幽默,是让观众笑过之后,转念一想,这不就是我们自己?
笑中带泪,欢乐中透着心酸。
我们为了生存,而逐渐学会适应某些规则的时候;我们为了交换和得到,心安理得找到妥协和放弃的理由的时候;我们看不懂甚至嘲笑那些不知变通,坚定耿直的另类人的时候;我们真的没有一刻,羡慕过这些不知世故的人的真实,勇敢,坦然,自由吗?
更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有某一面,就是“严谨”:
我们想脚踏实地,不愿“温水煮青蛙”混日子;我们想坚持原则,努力改变现状,希望让一切更好;
不是要提倡所有人非要打破现状,也不是觉得所有的不合时宜,好心办坏事都要被原谅,更不是让大家走向另一个不沟通不妥协不取舍的极端,这也是电影没有简单批判否定任何人的出发点。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挣扎努力,各有各的一地鸡毛,不为人道。
只能默默消化,咬牙坚持,抱着总会被看到的希望——努力成为一个演员的柳岩,就在默默减轻“性感标签”。
2.一百个人也许只有一个“严谨”,但我们真的需要他。
电影里没有绝对的反例:大多数人的为人处世的态度,端正勤勉尽职,也有正义感也是善良正直的人,可能只是正常程度的责任心。
大多数人,包括我在内,都很难时时刻刻都坚持做“严谨”。
然而我是真的希望,在需要使命感的岗位上,还存在着这样纯粹的人,有很强同理心,会推己及人,不会冷漠,不会旁观,不会妥协,不会放弃,无论何时何地,随时伸出援手,坚持较真到底。他们付出的努力,都在大多数人都不在乎不理解不勇敢的事上,然而对那些迫切需要帮助,陷于险境的人来说,他们在乎,这微弱的个人力量就是全部的希望。
这个世界恰恰因为有一丝不苟的人,其他人才可以享受相对自由的生活,这些少数派的精神非常值得被拿出来讨论,被看见,被重视。
(四)流媒体的趋势,国产电影的崛起
除却电影本身,《大赢家》的上映,值得讨论思考的现象也很多:
1.流媒体会损害电影的体验感吗?线上会攻陷线下吗?
前有《囧妈》,后有这部《大赢家》,在今日头条、西瓜视频、抖音搜索就能直接免费观看。想要第一时间一睹为快,已经不再只依赖线下影院。
这让我想到,美国电影协会(MPAA)早已宣布著名的流媒体,网飞Netflix成为即迪士尼、派拉蒙、环球影业、索尼、福克斯、华纳兄弟外的第七个成员,流媒体正式“抵达”了产业核心。随着“本土化战略”的精准扩张,触角已经伸至全球190余个国家和地区,越来越有存在感。
享誉国际的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为了保持《爱尔兰人》的独立性和艺术性,选择了网飞,而不是要求颇多的主流的制片投资或院线合作,因为也只有流媒体,愿意不计成本,圆了这个大导演的设想。
从网飞的成长看,流媒体播放渠道,是充分被市场认可接受的——家用设备的升级也能提升体验感,足不出户的便捷太吸引人。
由此带来的产业正向冲击,也会增添渠道和可能性,去支持更多的原创。比起一方的压倒性胜利,反而会进入一种良性竞争,重叠中又互补的平衡中。
网飞Netflix精准本土化扩张,盘点16部“亚洲战略”原创合作剧
2.免费=廉价?免费的粗制滥造就该被宽容?
网飞作为付费平台,必须充分保证内容优质。有钱+有品位+大胆创新+定位精准=爆款精品。
而目前国内电影的免费尝试,会让观众的评价变得比买票观影,更充满情感因素更复杂:
免费会不会就容易产生“不够有吸引力”的感受?
因为“免费”,即使电影有瑕疵不好看,是不是也能手下留情给个同情分?
这也是走向主流,提供付费服务都要经历的问题。
能不被免费左右,坚定自己较为客观的判断,也是我们观众该提高的地方。我们的审美,需求和喜好,也会影响市场的供给。
3.国产电影啥时候崛起?
一部《寄生虫》的大获全胜,让世界突然惊醒,一直瞧不上的后进韩影,突然弯道超车,确实让很多还在舒适区的人,难以接受五味陈杂。
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观众来说,一部电影不晦涩,有精彩,还能引发深度思考,剧本,演员,镜头,叙事节奏都很出色,我没理由要花同样的时间,看一群演技尴尬还不走心的人上演陈旧幼稚套路片。
这种基于审美和品味选择,和它是哪国的电影没有关系。
我们不坚持提升创新,占领高地,一定会有别的好选择出现。一味限制别人的侵入,是保护,又何尝不是自欺欺人?票房高,有可能真的是关起门来的狂欢。
认清现状,承认别人的厉害;也要给与国产作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韩影也不是一夜成名,至少在独立审查制度之后,埋头努力了20年,被嘲笑,被无视。
《大赢家》整体表现在合格线上,还超预期增添了一些惊喜;横向比较,和韩国有明显差距;但纵向来看,我们自己也应该肯定国产电影的用心和进步。
不偏爱,也不拔苗助长,激烈地“恨铁不成钢”。
毕竟我们那么多年的历史文化传承,认真拍出来,光服化道具都能惊艳四座。
但只有这些,也是不够的;制作环境再开放,本源的文化艺术的创作才是根基——最近一次享誉世界拿奖的作品,还停留在《霸王别姬》《哪吒》《红高粱》等几十年前的经典,现在红火的IP除了下饭,哪一个有深度能打?
这和我们每一个观众也是有关的——我们看书,欣赏艺术,深度思考,充分表达我们需要好的作品,会肯定好的方面,批评不足,并愿意为此买单,才能鼓励更多原创的灵感涌现。
就像严谨也可以感染大家,蚍蜉也能撼树,坚持到底的少数派,又何尝不能成为最后的大赢家?
作者:小冒,热爱阅读,平均年读110+本书。
用刻意练习写出多平台10w+的野生写作者。立志通过写作改变人生,坚持工作、娱乐、阅读、写作和自我提升五不误。愿意写深度思考后剧评的娱乐生活杂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