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万年 在一万多年前,海平面比现在大约低80到100平米,整个渤海大陆架都是陆地。
公元前1万年 出现了北斗七星岩画(在赤峰市翁牛特旗白庙子山中发现了新石器早期的北斗七星岩画,时间今达万年之久.)
中华民族穿衣服的历史距今至少一万年,远早于其它民族。
公元一万年前,燧人氏自康、青、藏高原分南北两路东迁,总称为燧人伏羲集团。南路主要是黑虎支,北路是牛羊支和白虎支。其中南路发展为古苗蛮集团,北路发展为燧人伏羲羌戎集团。由青海、甘肃东下的羌支中的一个氏族集团首先发明舍饲牲畜和栽培牧草,并培植莱麦(野生青稞),这就是伏羲氏。后来北路所传的伏羲氏,只把羌族牧业发展到陕西黄土高原一带;中原伏羲把舍饲畜牧,熟食炮牧,栽培并改良莱麦带到中原。
华胥氏时代文明曙光初露,再经数百年的发展,随着以大地湾文化为基础的华胥氏部落联盟势力的渐衰,而发源于康青藏高原河湟地域后逐渐东进到甘肃陕西的雷泽氏与华胥氏联姻后产生的伏羲部落与东方莱夷部西进的女娲部落联盟后形成巨大族团,经贾湖文化,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发展,大规模从山东、江浙与甘肃、陕西东西对进北征南下,于公元前7724年统一中原,公元前7709年迁都泌阳盘古山居中央守中,
史前文化的突变演进
传统理论中史前文化的演进是主要是渐进的,渐进演化表现在相对长的历史时期极其缓慢的变化(进步或衰退),渐进演化的动力主要源于内在的进步力,是史前社会积极发展的体现,正因如此,才会形成面貌相对长期稳定的考古学文化的延续。
本文认为文化演进更主要的形式是突变。而因外力或内力促成的突变则产生了文化的迅速变异、发展、扩展、萎缩、衰落甚至消亡,外力包括自然灾变、瘟疫、战 争、文化传播、种族混合、资源变化,内力包括政权更迭、部落分裂合并、宗教因素、重大技术发明创造、重要组织制度等变化等,尤其外力刺激起主要作用。也就是说文化进步大方向是必然的,而具体进步是偶然的、无方向的,是被内外力因素胁迫并经过生存法则选择后遗留下来的,所以各个考古文化的产生、变化、迁移、 繁荣、衰退、消亡都会对应于相应的突发节点,在研究上古重大事件的方法上,突发性节点的选择判断是相当重要的。
史前氏族、部落、氏族集团、部族、家族、国族的概念
氏族及部落:以 相同的血缘关系结合的人类社会群体,其成员出自或认同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在母系氏族社会中血统以母系下传,氏族内男性成员出自联姻氏族,女性在氏族拥有较高地位,但不排除男性成为氏族首领(不以男性血统下传)。父系氏族社会血统以父系下传,氏族内女性成员出自联姻氏族。同血缘分化出的同胞氏族集合体为部落。
氏族集团及部落集团:由于需要联 姻氏族,所以氏族不可独立存在,固定的若干联姻氏族集合体即为氏族集团,多部落联合体即为部落集团。氏族(部落)集团的首领具有相应的宗教、管理、指挥权力,所属氏族(部落)首领有限接受氏族(部落)集团首领统辖,氏族(部落)集团首领通过推选、继承、武力等形式产生。
部族与家族:部族已不再以血缘为联系,而是以地域为联系,拥有相对明确的属地,部族的基本单位是以血缘划分的家族,产生了贵族、血族、亲族、属族、奴隶的家族区分,部族首领在统治家族内产生或通过武力更替。部族带有或已经形成了民族的概念。
国族:地域性的部族联盟,由统治部族、臣服部族、联盟部族、松散联盟部族组成,是多民族聚集体,国家的雏形。国族首领即为统治部族首领,各部族通过武力征服获取统治部族地位。
原始族团
徐旭升先生将中原史前族团分为华夏集团、东夷集团、南蛮集团三个族团,
苏秉琦先生将中国地区的考古文化,划分为六大区系:
1、以燕山、长城南北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2、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3、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
4、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
5、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6、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
智人分布阶段:
公元前10000年之前,东亚原始族团迁入。陕甘川康青一带为汉藏族系成长带,中原最早土著汉藏族系苗瑶支迁入黄河中游,汉藏族系华族支沿黄河进入关中、汉水,汉藏族系川溪支沿长江流域东达三峡,汉藏族系藏缅支抵云贵藏边。北方燕山以外为阿尔泰族系满通古斯支,贝加尔湖南部为阿尔泰族系蒙古支,新疆至叶尼塞河一线为阿尔泰族系古突厥支;东部沿海为南亚族系东夷支,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为南亚族系古越支,长江以南及岭南地区为南亚族系东南支,少数东南岛屿及台湾部分土著为南岛族系侗台支;
在中国出现了水稻栽培稻。(江西万年仙人洞、吊桶环洞等史前遗址,通过植硅石和孢粉分析等科学测验,发现了距今1.2万年前的野生稻石标本和距今1—0.9万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标本,这是目前所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标本。湖南澧县彭头山古文化遗址中出现了距今0.9万年前的人工栽培水稻,并出土了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作遗存。在中国长江中上游流域的上山文化遗址,发现了一粒稻米,距今已1万年以上。)
公元前1万年时的西南土著民族——
先于蜀山氏在西川特别是三星堆文明范围内定居的土著有哪些呢?可能有濮人,羌人,氐人,巴人,彝人等,绝不只一族。其中主要是濮人的北上,羌 人的南下,巴人的西进。 下面主要论述濮人的北上和羌人的南下。
从宏观看,我国南方的民族,大都源于古代的四大族系,即氏羌、百越、苗瑶和濮人。
现今南方各族与四大族系有深厚的族属渊源,而且在语言系属上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操藏缅语的民族,如藏族、羌族、彝族、傈僳族、白族、纳西族、普米族、拉祜族、土家族等,均出自氐羌族系,即古书中所说的“氐类”。
操壮侗语的民族,如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毛南族、仫佬族、 傣族、黎族,均出自百越族系,古称“越人”。
操苗瑶语的苗族、徭族和畲族,皆 属苗瑶族系,古称“南蛮”。
濮人的后裔,如仡佬、羿子、拉基等,其语言大抵属仡基语族。
从微观看,四川西部土著民族源于氐羌族系和濮人族系。
当时的桐梓人已知用火取暖御寒、烧烤食物。有原始思维和原始语言。在游猎和打渔过程中,某个群落到了长江,在沽水季节用茅草和枯枝,扎木筏或竹筏过江,在北岸狩猎和打渔过程中,苟食岩盐,觉得烧熟的肉蘸着盐吃味道极好,于是以后返回告诉原来住地的群落,逐步北迁,但也有的群落留住原地不愿游走他方。以后,贵州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以及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时期(公元前1万年左右)都有少量人类前后抵达四川。到了新石器文化时代(一般认为从公元前1万年至公元前3500年),从类社会发展出现了一次飞跃,有人把它称之为“新石器革命”,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是农作物的种植和家畜的饲养日渐兴盛起来。这时可能出现了濮人先民北迁的高潮,因为成都平原的沃土和河流、食盐、密林把高山、缺盐、少水,植被稀薄不太利于农耕的贵州西北部的濮人先民深深吸引过去。贵州新石器时代初期的文化典型当数平飞虎山遗址。是新、旧文化共存遗址,旧石器时代文化层分别距今12920±350年和13340±500年,新石器时代文化层分别距今4120±90年和8340±135年。旧石器时代的打制石器与黔西观音洞石器传统比较接近。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文化遗物为磨制石器和破碎陶片。磨光石器共27件,器形有锛、斧、纺轮、箭镞、石臼、石球、石块、利刀和和磨具。陶片近 2000件,多为夹砂陶,以手制为主,纹饰多样,还有三片彩陶。骨器中还发现了小型獠牙铲。此外,在贵州西北部紧邻四川的地方还采集到许多新石器,如威宁吴家大坪的石锛,长方形锛等;毕节青场的石铲、石锄等;大方、织金征集到的石斧、似锛器等。所有这些,都表明:
大约在公元前1万年左右,贵州西北部已开始进入原始农业时代,而四川没有这方面的遗址。
粟的种植
狗尾巴草随处可见。史前的时候,在北方,人们对这种草很感兴趣。这种草的籽粒,在史前人吃起来味道大概很鲜美,实际上,它的营养成分也很不错。中国北方的史前人类开始有意识地种植它。慢慢地,这种狗尾巴草的淀粉含量越来越多,个头越来越大,它就变成了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小米。
(它含有10%——14%的蛋白质,高于大米、玉米和高粱,含有2%左右的脂肪,高出大米三倍,还含有多种维生素。)
在我们国家黄河流域甚至整个北方地区,就盛产一种非常普遍的青狗尾草,青狗尾草适应性非常广,在山坡地、旱薄地都可以生长,当时早期的人类,主要是采集野果和一些植物的种子,包括青狗尾草,青狗尾草因为适应性非常广,到处都有,每个人都能采到,然后就是因为青狗尾草比较小,又比较容易落地,人不断地采集中间他就对它有一种自然筛选的过程,那么这个自然筛选的过程,渐渐地使青狗尾草的种子逐渐变大,落地性逐渐丧失,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栽培谷子。
而在南方,大约是在一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从野生的水稻驯化出了人工栽培的水稻。
农具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代农民开始下地干活。这是真正的脸朝黄土背朝天。他们使用的农具非常简陋。这是一种用来挖土的尖头木棍。这种木棍后来演化成了一种叫耒的农具。
还有一种农具叫耜,它的头是扁平的板状,和现在我们用的铲子很像,功能估计也差不太多。这种工具有时候也用骨头或石头来做,这是浙江北部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它和大量的稻叶、稻梗同时出土,显然是当时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片,表面发现了较多的稻壳印痕,胎土中有大量稻壳、稻叶,在遗址中还有稻米遗存,这引起考古界关注。有专家认为这是长江下游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稻作遗存,对研究稻作史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蒋乐平研究员,是负责上山遗址发掘的领队。他在此前的一个学术报告中介绍说,对一组2001年发掘标本的碳14测定的结果是,上山遗址的年代为距今11400年至8400年。由于在相关研讨会上也有专家对这一数据态度审慎,曹锦炎在新闻发布会上并没有说明上山文化的具体年代。他在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1万年左右的数据有专家存疑,但8000年以上是为专家们普遍接受的。他希望通过今后的发掘和进一步科学研究,使上山文化的年代进一步确定,同时也能够在其他如相关墓葬、制陶遗址、稻作遗迹等方面有新的发现。人种植水稻时使用的一种生产工具。
石镰 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自从有了铁器以后,人们就一直使用镰刀收割。镰刀的历史同样可以追溯到史前,那时的镰刀是用石头做的,上面还刻了锯齿。有人做过试验,用这种镰刀,每分钟可以收割一平米左右的稻子。
公元前1万年 道县玉蟾岩遗址(湖南省永州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
一万多年前的人工栽培稻谷遗存标本
1995年11月,湖南省永州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发现的稻谷遗存,经专家鉴定为栽培种,尚保留野生稻、籼稻及粳稻的综合特征,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将稻作农业起源时间前推至公元前10000年前!
2004年11月1日,经过外交部、安全部等多达14个部委的联合批准,“中国水稻起源考古研究”中美联合考古正式启动。巴尔·约瑟夫教授率领他的4名合作伙伴第三次来到玉蟾岩。这也是湖南考古界第一次与美国合作联合考古。考古队11月19日发现5粒炭化的稻谷,兴奋的巴尔·约瑟夫告诉记者,已经出土的这些古稻谷标本,意味着玉蟾岩在世界农业考古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希望到2006年,中美联合考古队能通过玉蟾岩揭开水稻起源的秘密。
一万多年前的野生水果和鸟禽
考古学家在湖南省永州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了目前世界上人工遗存中最古老的猕猴桃、梅等果实标本,发现了包括被捕获的天鹅、鸳鸯等27种鸟类(原始狩猎之源),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陶片(原始手工业之源)……
那时的玉蟾岩,居住着一支先民,他们不仅善于在山林中猎杀熊、豹、灵猫、鹿、野猪等走兽,在湖泽中捕捞着鱼鳖鱼虾及螺蚌,还吃着猕猴桃、野葡萄、朴树籽、梅这些营养丰富的野生水果。经过长期的观察,他们掌握了飞禽的来往路线,出没时间,找到了捕捉飞禽的方法,成为聪明的鸟禽猎手,能捕获雁、鸭、鹤、天鹅等10种以上鸟禽,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判断力、应变力。在草本植物的采集中,他们对40多种植物的观察、分析、采集、食用、加工、储存,也使他们熟悉了这40多种植物的生物习性和对人的生存价值。也许在栽培驯化普通野生稻之前,他们已试验栽培过其他植物了,在长期历尽千辛万苦的的实践中,他们不断地观察这种娇嫩植物的习性。经过很多次栽培,终于有一天,它结出了金灿灿的谷粒……
从采集渔猎走向农耕时代,人类经历自身的第一次革命。掌握普通野生稻的驯化栽培这门新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第一次高亮度显现。在一个神秘洞穴的角落,历史留下一处灵性的细节,我们翘首等待它被唤醒的那一天。
一万多年前的小吃“永州喝螺”
湖南省永州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一万年前的永州喝螺。
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有大量去掉了尾端的螺壳化石,说明远古的道县人已经懂得怎样吃螺了——看来永州喝螺的来头不小,居然有上万年的历史!应该算是世界上最早且流传至今的地方特色小吃了吧。
盘古神话长篇小说《神斧》 《史前密码》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