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部分在城市里长大,与贵州无亲无故的中国人来说,贵州是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我就是其中的一个,最早了解贵州源自于小时候课本里的遵义会议,以及那篇著名的课文《黔之驴》。也不知道从何时起,贵州得了“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的称号,使得外人对贵州难有好感。
十年前,当我初履贵州黔东南自治州的从江县后,便于贵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当年要到从江,要么飞到贵阳后坐很长时间的绿皮火车,要么飞到广西桂林,坐长达八九小时的长途大巴。我们选择了后者,一路颠簸下来,同行的大部分人纷纷晕车和呕吐,叫苦不迭。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我们一家又重新来到了久违的从江,可喜的是,上海有直达贵州黎平的航班,出机场一路高速公路加很棒的国道,直接去从江县城的话只需一个小时出头。我们是早上八点多的航班,十一点就抵达了黎平机场,所化的时间跟现在上一趟北京没有多大的区别。由于时间充裕,我们顺便去黎平城里看看,因为那里有我们原本并不熟悉的红军长征途中的黎平会议旧址和被人推荐的翘街。
乘坐机场巴士到黎平城走国道只要二十分钟,下车后走几步就是著名的翘街,整条街一公里许,两边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也是黎平的长征历史文化街。两头低,中间高,如同一根扁担,故有翘街之称。与大部分黔东南少数民族的建筑截然不同,翘街两边都是白墙灰瓦,墙上是防火的飞檐,檐上有砖雕和彩绘,门窗古色古香,一派徽州建筑的风格,让人有误入江南徽州的错觉。青石板路的街上,光亮而黝黑,曲径通幽向前延伸。间有窄巷深院,从依稀可见的银铺、布店、盐号的字迹中,我们可以寻觅当年的繁荣,寻觅岁月的沧桑,还有当年红军的足迹。
石板路 翘街 商铺林立 江南风格的墙1934年12月,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曾经借翘街上一家商铺,召开了有历史意义的“黎平会议”,现在的“黎平会议会址纪念馆”成了红色旅游的一处胜地。踏进纪念馆,都是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和历史。当年红军从湖南一路行军到了黎平,正是这次黎平会议上,六位红军的领导人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听从了毛主席关于红军一方面军放弃与红二军团会师的建议,作出了挺进遵义的决定,从而为随后的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的军事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纪念馆里有座周恩来、博古、毛泽东、陈云、刘少奇、李德的六人雕像,就是为了纪念那次决定红军命运的六人政治局会议。
黎平会议纪念馆 六人会议成员除了黎平会议纪念馆,街上还有两湖会馆和红军广场。不过,今天的翘街沿街店铺里,更多的在卖苗族和侗族的民族服饰和装饰物,当然少不了特色美食。
我们走进一家米粉店,很简陋,但店堂里坐满了吃客,大部分是旁边黎平中学刚刚放学的中学生,三三两两,穿着校服,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玩手机,显然,都是在等着吃米粉。当地人认可的地方总是靠谱的,本着这个判断,我们也坐下点单。跟同桌的中学生交谈了几句,知道他们是高三的学生,利用长假的空档在补课,准备冲刺高考。酸汤米粉端上来了,果然味道很正,跟上海贵州驻沪办事处开办的黔香阁一样的好吃,但只要9元一份,很超值。
今天的黎平城是典型的中国四线县级市,得名于侗语的音译。现在被赋予了“黎民百姓,平安幸福”的新义。黎平最初为宋朝(公元977年)所设的土司衙,公元1322年元代起,更名为黎平长官司,隶属湖广行省,公元1413年,明永乐11年改为黎平府,1582年(明万历10年),黎平府改为军民府,成为戍边的军事节制,到1603年,黎平归属贵州管辖。清朝时,黎平归属镇远府,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当年的军事地位,同越南的镇南关是一个道理。辛亥革命后,这里不再具有军事意义,成为与其他地区一样的县,直到1956年,划归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当年少数民族居住的边陲地区终于成为了祖国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
中华民族起源的神话故事流传至今大家都信了,我们总爱说自己是炎黄子孙,其实还有一位叫做蚩尤的部落领袖历来被丑化。历史研究结论是,蚩尤应该是今天居住在这地区的少数民族的祖先。史书称,在炎黄传说时代,长江中下游形成的以蚩尤为大首领的九黎部族一直是炎黄逐鹿天下的强劲对手,先是蚩尤打败炎帝,后来炎帝与黄帝联手打败了蚩尤,当然后来炎黄之间又爆发战争,所以今天听起来很和谐的炎和黄当年曾经也是死敌,只是为了灭掉蚩尤,临时成为了同盟军而已。
蚩尤既死,九黎群龙无首,黄帝借机丑化了蚩尤,对不服的九黎民众欲赶尽杀绝,开始了整个地区少数民族多苦多难的迁移史。被迫遁入高山密林的少数民族,由于长期交通不便,渐渐地与中原的文化渐行渐远,最终纷纷割据山头,形成了不同民族的特殊风俗。在贵州的黔东南,90%以上的是少数民族,所谓苗侗壮水瑶为最大的五个少数民族。
中国的少数民族历史较为复杂,仅以黔东南的五个主要少数民族为例,光苗族就有所谓“三苗”,其实细分的话远远不止。苗族人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中苗瑶语族苗语支,因居住地的不同,又有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苗语方言。我们行走在黔东南时,当地朋友告诉我们,苗族和侗族的语言也相去甚远,今天大部分苗族人能够说侗语,唱侗歌,但侗族人多半不通苗语。作为黔东南最大的少数民族,今天的苗族人和侗族人习俗越来越近,鼓楼和风雨桥都是不可少的。鼓楼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前几年都柳江边的巨洞发生大火,首先重建的就是鼓楼。
从居住地看,大部分的苗族人住在山上,侗族百姓则往往泽水而居,也有部分例外,我们也走访过一些山上的侗寨,尽管离河流较远,建的仍然是传统的吊脚楼。另外,两个民族的服装和饰物也有不小的差别,只是外人较难识别。
黎平只是我们此次贵州之行的一个行脚,下一站是与从江接壤,却归黎平管辖的中国最大侗寨肇兴。从黎平县城到肇兴有60多公里,我们选择了包出租车去,省却了不少换车的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