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慧说,看完《普陀山》情不自禁的流泪了。那是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身处如今的生活里,纯真的我们更显美好。
她说,我记得你的爱好是写作,没想到你竟坚持了这么多年。
其实我尝试过很多喜欢的事物,吉他、画画、陶笛、书法、跑步,可没有一样可以真正的坚持下来。
我自嘲道,我还真是三分钟热度。
对自己也少不了一顿摒击。
在听樊登老师讲《5%的改变》时,我整个人都变得轻松起来。
我们总是想要自己一下子就改头换脸,变成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来一个华丽的蜕变,各种要求自己自律,结果反而消耗了自己。一段时间后,又千方百计的找到了各种理由,用来说服了自己放弃。然后又来指责自己不够自律,不够坚定,从而陷恶性循环,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充满挫败感。
在《5%的改变》里,如果我们不能完美的做到100%,做到5%也很好。比如看书,如果一次无法看很多,那就只看几页,用来滋养自己的灵魂。比如减肥,口腹之欲本来就很难控制,我们可以从低碳低糖开始,调整自己的饮食架构,适当的拒绝一些不太健康的事物,当自己失去因为对抗口腹之欲的焦虑之后,自己的能量没有被消耗,心理得到舒展、宽慰,反而更利于减肥之路。
对自己全然的接纳、观察自己、只需要一点小小的行动,就会拥有四两拨千斤的力量!所以慢一点也没关系,允许自己,找到一个让自己觉得舒服的状态,怡然自得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其实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嘉奖。
关于“写”这件事,我之所以还在坚持,其实还在因为打心底生出的热爱。就像纳兰老师说,人只有在自己热爱的事情里才自律,因为热爱会生出无限的勇气和动力,因为它在以各种方式滋养着我们。
作者的写和读者的读,其实是两种心思的交融。我们总会透过对方的文字看到自己,哦,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和我如此相似的人。我们会通过彼此心灵的交流变得通透、快乐,惊觉原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我刚开启公众号的时候,朋友曾劝我,要做专业、做垂直,找爆点,写热题…我知道这些建议都是出自于一位专业人士友好的建议,可我并不想。因为我并不专业,我也觉得我浅薄的人生经历并不能真正的去指导谁的人生。
如果只是为写而写,我觉得自己会被功利掏空,会被消耗。
我承认那些日子,我在“专业”和“走心”之间陷入焦虑,而且明显的感到强迫自己时的词不达意和言不由衷。
所以,那几日里,我每天都会在孩子睡着后,打坐、冥想,和自己待一会儿,和自己链接,关照自己的内心。
我做出决定,我要做我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即使我的文字不被别人喜欢,不被人欣赏和认同也没关系,这就是真实的我,我喜欢自己这就足够了,我在《舞动》的课程里送给自己的祝福词,接纳、真实、探索…输出自己内心的一部分,让我更加完整和轻盈…
“写”这件事情光是过程对我来说就已经是满分了。它让我拥有心流体验,让我心生欢喜。更意外的是,它还为我带来了很多附加的财富。它成就了我的亲密关系,也让我成为孩子的榜样,我女儿常说,长大了要跟妈妈一样做一个爱学习、爱思考的人。解决了我一部分原生家庭的困惑,支持到我的母亲,让我们母女关系越来越好。最近也有来自越来越多朋友们的回应,告诉我,我让她们有向上的力量
越来越多肯定的声音,被欣赏,被认同,让我充满幸福感。
有时候,我因为埋头苦想,会忽略很多周遭的嘈杂,我会忽视那些让我不快的事情,因为我更想把时光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每当提起笔或是敲起键盘,我就会进入一个万簌俱寂,鸦雀无声的世界,和自己链接。我享受于这份“写”的安静恬淡。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才能走的更远。
流年清冷,唯热爱方抵岁月漫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