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八法之一。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又称解表法。
汗法又有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滋阴解表法之分,分述于下。
一、辛温解表法 选用性味辛温具有疏风散寒作用的药物,以治疗风寒表证。当风寒袭表,肺气失宣,玄府闭郁,正邪相争,皮毛经络之阳气不得宣畅而出现恶寒而发热轻,无汗,口不渴,头身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或喘,或肿,脉浮紧者,当选用性味辛温,具有疏风散寒作用的药物,以宣散表邪。如表寒初起,证候轻者,可用葱白、豆豉通阳发汗即可。或用苏叶、前胡、杏仁、秦艽、荆芥穗等,如《和剂局方》香苏散等方。较重者用麻黄、桂枝、防风、羌活等,方以《伤寒论》的麻黄汤及桂枝汤为常用方。
二、辛凉解表法 选用性味辛凉,具有疏风解热作用的药物,以治疗风热表证。当风热之邪侵袭于表,邪气郁于肺卫,病虽轻浅,津液易伤。症见发热重,恶寒轻,无汗或少汗,或仅头汗出,或咳嗽,咽喉肿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证属卫分有热当从汗解。宜用性味辛凉之品。辛可宣郁,凉可清热,轻清宣上,邪去热清而肺气宣、三焦畅、营卫和而津液得布。《温病条辨》的银翘散、桑菊饮为辛凉解表之常用方。一般无明显发热口渴,但咳嗽痰稀不畅,是风热伤肺的轻证,用辛凉轻剂桑菊饮化裁,桑叶、菊花、薄荷等为主,适当配伍祛痰止咳的桔梗、杏仁等。如果受邪重,发热明显,口渴思饮,当用辛凉平剂银翘散化裁,用银花、连翘、牛蒡子之类。此类方药具有轻清辛凉清解之作用,服后微微汗出,则表清里和。
三、滋阴解表法 是选用具有养阴与解表作用的药物相配合,以治疗素体阴虚而患外感者。症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干咳,无汗或微汗,心烦,咽干,口渴,舌红苔少脉数等。常用药物有生地、玄参、玉竹、麦冬、白薇、花粉、薄荷、葱白、竹叶、牛蒡子、防风等。以加减葳蕤汤(《通俗伤寒论》)为常用方。
四、益气解表法 是选用具有补气或助阳与解表作用的药物相配合,以治疗气虚或阳虚而患外感者。症见恶寒发热,出汗,头身痛,咳嗽,咯痰,鼻塞声重,胸膈满闷,舌淡苔白或腻,脉弱或浮等。常用药物有人参、茯苓、附子、羌活、川芎、柴胡、薄荷、前胡、桔梗、枳壳等。以人参败毒散(《小儿药证直诀》)、麻黄附子细辛汤(《伤寒论》)为常用方。
五、解表祛湿法 通过轻微发汗,使体表湿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湿邪侵袭于表,卫气不宣,经络受阻的病证。常见于长夏之际,夏秋之交,湿热偏盛,暑湿为多,郁而化热,湿热内生,内外相引,而致气机不调,三焦不畅。症见身热不扬,肢体困重,头重如裹,汗出不畅,脘闷胸痞,恶心纳呆,大便不利,小便混浊或黄赤,舌红苔腻或黄或垢重,脉濡,按之弦滑而数。治法若只清热则碍湿,若只利湿则助热,当以辛升苦降,分消走泄之法宣郁化湿。治疗常用淡竹叶、杏仁、香薷、独活、羌活、防风、秦艽之类药物。以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及香薷饮(《和剂局方》)为常用方。服药后微微汗出,汗出畅透,为邪去正安之象。注意不宜发汗太过,以微汗为佳。
六、发汗消肿法 是通过疏风解表,宣肺行水治疗风水初起的治法。适用于风邪所伤,肺失宣降,以致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流溢于肌肤,发为水肿者。症见头面浮肿,腰痛尿少,兼见恶风发热,咳嗽或咽部红肿疼痛,舌苔薄白、脉浮。常用麻黄、生姜、杏仁之辛升苦降,配以石膏、连翘以清泻内热。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论》)及越婢加术汤(《金匮要略》)为常用方。本法的使用同时要注意与其他治法配合应用。
七、宣肺透疹法 是以辛凉透表,清宣肺卫为法治疗以皮肤发疹为临床特征的急性热病。例如麻疹因邪毒首犯肺卫,肺失清宣,故见咳嗽、发热等症。热毒内侵则面耳目赤,泪水汪汪。其病之初期以及皮疹初现时,治疗宜以辛凉透表,清宣肺卫为法。常用升麻、葛根、桑叶、菊花、荆芥、防风等。若疹出不畅者加蝉衣、西河柳,无汗者加浮萍。以宣毒发表汤及清解透表汤为代表方。服药后当微有汗出,则邪随汗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