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诗歌,编者把它设计为活动及探究部分,有三个很明确的任务,一是学习鉴赏;二是诗歌朗诵;三是尝试创作。名著导读部分是《艾青诗选》,以前思考得比较浅就会按部就班,现在思考个问题:对于课堂效率,讲得细一点好还是精简一些好。从学情来说,学生们正处于对诗歌饶有兴趣的年龄,认识的一位高手老师讲课非常细致,我大概能理解,就是对文章的挖掘很深,对写法的解读很彻底,因此,每讲一篇文章,学生的收获很明确。我又揣摩了其他老师的课,更多注重学生活动,也就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我也能理解。从理解到设计得好又是一大关。面对这样的探究课,面对这样的有点惰性的学生,怎么能让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收获满满呢?我特别想设计大专题。一是诗歌的解读方法,指导学生理解诗歌。因为初三学生有一定的诗歌解读能力。我们借此做一个梳理。一是诗歌朗诵,多给学生一些展示的时间,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美,三是诗歌的创作,学着写诗,增进彼此间的交流。可以通过对诗歌的修改达到炼字的目的。大单元整体设计,每节课都有自己的任务团,条理清晰层层递进完成整个教学环节。是这样设想,还要具体做起来。
诗歌的解读包括什么呢?一作者,二背景,三手法,四语言,五主题,六情感。主问题设计成什么,子问题怎么设计。哪些是铺垫,怎么在铺垫中得到问题的核心,每个子问题中的学生活动怎么设计。学习了网上一个《沁园春 雪》的设计方案。运用选择题展示诗歌的风格,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目的不是在于选,而是在于展示选的内容,因为如果改成问答题难度太大。学生对诗歌格调的把握属于能理解但是不能准确表述的内容。所以让他选。让他对词汇有敏感性就行。然后把景分解成四幅图画。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分解,目的在于划分范围,教师示例一副图画的解读,学生来分析另外的,课堂活动就有了,学生回答不完美的地方教师指导和补充。最好能让学生语言表述之后在落实到书写上,通过修改提升语言表现力。由景到情,通过朗读品读诗中的情感。总结:意象蕴含情感。然后再展开下片的解读。有人说要把语文课上成数学课,示例清晰,条理规范,避免语文教学的模糊性,有一定道理。设计是最应该提上日程的,还要注意课堂的丰富性。
快一个月,我瘦了八斤,也可以给自己起个外号叫八斤小姐了。中午实在受不住诱惑,给家里的每个人都买了一份减脂餐。不用做饭挺好的,而且有益于健康。想把自己的时间规划好,哪些时间内做哪些事情,上班时就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能多做点就多做点,快乐工作第一位。晚上回来要把自己没做好的事情补一补。当一切回归自身的时候,无力再对别人做什么承诺。那就管好自己吧。
今天处理了一些杂事,备课时间有限,粗略看了一下,一是意境没有考虑到,一是课时安排还不够,教参上要求八到十课时,自己的设计还不够细化。下午得更详细地考虑一下,最好能够网格化,具体到每个小的切面。正好找到了一本和教学设计有关的书,但愿它也能使我开卷有益。教学设计是系统化规划教学的过程,要关注九个要素:1,识别教学问题,细化教学设计目标。2,确定学习者特征。3,界定学科内容,分析与陈述的目标和目的相关的学习任务。4,罗列具体的学习目标。5,基于逻辑关系的每个教学部分的逻辑顺序。6,设计使每个学习者都能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7,规划教学信息,进行教学开发。8,开发评估目标的评价工具。9,选择适当的资源支持教育教学活动。是解决教什么(课程与内容等)与怎么教(组织、方法、策略、手段及其他传媒工具的使用等)的问题的过程。美国教学设计研究者马杰认为,教学设计无非要解决三个问题:我们要到哪里去,我们怎样到那里去,以及我们是否到了那里。
加涅构建了一个由九个教学事件组成的教学设计模型。1,引起学生注意。2,提示教学目标,在引起学生注意之后,向学生说明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最好准备,明确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学生在学习中迷失方向。3,唤起先前经验。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展现学习行为。7,适时给予反馈。8,评定学习结果。9,加强记忆与迁移。最后应该包括对于是否到达的评定。
叶圣陶先生写语文教学二十韵,读来朗朗上口,谆谆教诲之心可鉴。几点阅读,为自己带来更多理论依据。
在海边的小石子,眺望大海,心生欣慕之情。反复思考终有所得,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趣味。对自己生命个体的觉醒远超于被影响与牵制。不用否定过往的每一天,挺起胸膛认真对待现在的每一天就好。不为自己设限,终于像鸟飞过山头。
当一个人有自己方向的时候,他会清醒地认识到每一次从众逐流都是对自己的背叛。幸好从很久以前以来,还是保有着对本真的追求,能够朝向自己的方向努力。在这个过程里要保持谦卑之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脚下的路不会辜负,这就是内心的信仰。让那些被风吹去的日子越走越远,寻找到内心的信仰。其实今天很惶惑,朋友很明智地跟我说了几句话,“不用担心,只要努力了,结果一定是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