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建议:中国大运河(陕西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建议:中国大运河(陕西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作者: 申威隆I关中拍客 | 来源:发表于2024-02-03 07:39 被阅读0次

隋唐时期,长安(大兴)是国家首都,乃当时大运河的终点城市。如今,在陕西省内,以西安市为中心,留下许多与隋唐大运河相关的古迹遗址,包括宫殿、陵墓、粮仓、桥梁、关隘、河道等不同的类型。作为陕西文博系统的工作者,我衷心希望这里的大运河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开皇元年(581),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大兴城(陕西省西安市)。开皇四年(584),为了解决首都交通运输的困难,隋文帝令宇文恺率水工开凿广通渠,将渭河水从大兴城引至潼关。大业元年(605),隋炀帝杨广登基,在广通渠的基础上,下令开凿大运河,服务首都大兴城。

唐代,多次修建广通渠,长安与大运河连成一线。天宝十一年(752),在长安城东郊建成广运潭,停泊船只,运送粮食。从此以后,长安广运潭成为隋唐大运河终点的标志。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包括中国的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当时,对陕西省内大运河的历史地位认识不足,导致这里的重要遗址没有参与大运河申遗。近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提出长安(大兴)是隋唐大运河终点的观点。

在世界遗产的申报过程中,允许在已有名录的基础上,申报世界遗产扩展项目。2022年,扬州市已经率先提出《关于中国大运河遗产点段扩充申报的建议》,包括河道遗产27段和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31处。

作为隋唐大运河的终点所在地,西安应该联合相关城市积极将大运河(陕西段)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包括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隋文帝泰陵、隋炀帝陵(衣冠冢)、广运潭、太仓、灞桥、广通渠、潼关等。

1.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

隋大兴城唐长安城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市区,为隋唐两朝首都,占地84平方千米。这里始建于隋开皇二年(582),由宇文恺规划营造,当时被称为“大兴”。唐代,更名为“长安”。这里是隋唐大运河的终点,隋炀帝在此展开大运河的修建工作。

2.隋文帝泰陵

泰陵位于陕西省杨陵高新农业示范区五泉乡王上村,为隋文帝杨坚和文献皇后独孤氏的合葬陵墓。隋文帝在位期间,修建大兴城,开凿广通渠,为大运河的修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3.隋炀帝陵(衣冠冢)

隋炀帝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武功镇西塬上,为隋炀帝杨广的衣冠冢,与隋文帝泰陵遥相呼应。作为大运河的修建者,隋炀帝杨广功不可没。

4.广运潭遗址

广运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河中下游,史称“灞上”。唐天宝年间,唐玄宗在此,检阅漕运船队。作为盛唐时期首都的主要港口,这里是隋唐大运河终点的标志。

5.太仓遗址

太仓遗址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大白杨村,唐长安城外西北部,应在唐代禁苑之内。这里在龙首原高地,靠近漕渠,交通便利。同时,有安全保障,成为存放粮食的理想场所。

6.灞桥遗址

灞桥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席王街道柳巷村灞河河床内,为多孔石拱桥,长度约400米。作为大运河上的交通要道,灞桥见证着大运河两岸的历史变迁。

7.广通渠遗址

广通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和渭南市的渭河南岸,从汉代漕渠故道向东,至潼关入黄河,长达三百多里。隋唐时期,广通渠是关中地区的重要水渠,全国各地的粮食从广通渠运往长安(大兴)。

8.潼关遗址

从汉代至唐代,潼关两经迁徙,三地设防,城池多变。隋唐潼关遗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港口镇附近,建有关楼,开挖堑沟。作为军事关隘,潼关保障着大运河的安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建议:中国大运河(陕西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扩展项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hzq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