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7.1 星期三
今早跑步回来,因为女儿的一句“今天我们两个都有两瓶牛奶没喝了”,我解释给她说“我昨天晚上把自己的喝了,剩下的是她的那份”,她否认而我继续解释,最终还大声吵了起来。
吃早饭的时候,我继续给她说,到此才明白她的点在哪里,她觉得因为她没有喝牛奶我在责备她,事实上我只是在陈述这件事情而已,丝毫没有责备的意思。
了解了孩子内心的想法,我也开始思考,牛奶这个小事引起的小冲突,起源是我自己拉肚子喝不了,既然这样我可以暂时停掉牛奶,选择问女儿喝不喝掉我的那瓶是因为她在长身体,有时候对牛奶需求比较大会喝两瓶,而这些都是我的想法,我的需求是女儿长身体可以喝两瓶,可她高估了自己实际只需要一瓶牛奶,如果再想喝的时候可以找别的代替,她的需求只要一瓶牛奶就够了。分清了情况果断联系暂停一瓶牛奶。
在这期间我还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就是在情绪当下做了一个“错误决定~今天自己管自己吃饭”,这就像是一个惩罚,因为她没喝牛奶还和我吵架,所以我不管她的午饭了,这样给孩子一种感觉就是“如果我没做好,妈妈会用不管我的方法来控制我”。
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主动和她“和好”,明确告诉她,妈妈今天的处理方式也不对,今天不会不管她吃饭。如果以后她再觉得听着我的话语中有责备语气的时候也请明确告诉我,不然我也真没感觉到,通过这件事也更加让我感受到,我们说话的语气、语音语调在语言中的重要性,内容并不是最主要的。
反思:
1.我自己说话的语气中是不是常常给人一种指责的感觉,对方的性格类型是不是听到对于否定她的语言时,会被认为是在责备,同一句话听的人性格类型不同感受也不一样,原来最需要调整说话方式的是我。
2.和孩子的交流多去倾听,听她的想法,多听才能听到她内心真正的想法,可能他们无法一下子就说出自己的感受,需要我们耐心听下去才能听到,更不要在她讲的时候不断反驳她,这也会使她无法解释清楚自己意思的时候出现着急的情绪,进而更加无法说清楚,最终只会用哭闹来解决,而我自己也尽量不被孩子带起来情绪,用情绪去处理问题,先合上脑盖的是成年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