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随着历史内容在社会上的普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历史课也可以很好玩儿、很有趣,它不再是中学历史课本上那几个枯燥无味的考点。但有一个问题,很多人可能还是抱有疑惑,那就是学习历史的意义何在?
在我们所熟悉的众多学科或知识体系,有些学科擅长教会人们实用技能,而有些学科则更擅长培养人的思考能力。人越是想提升,思考能力也就比具体的技能更重要。历史学这类平常看着比较冷门的学科,恰恰是更擅长培养人的思考能力的。我们从一个热门专业谈起:金融学。
你知道华尔街那些最优秀的分析报告撰写者,都是学哪些专业的吗?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学历史出身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研究历史,有时候需要我们从十分有限的材料中挖掘出有效信息,有时候又不得不在相互矛盾的材料之间辨别真伪。这不仅仅需要见识广阔,更需要思维缜密、洞察深刻,受过这种严格训练的人,能比一般人更好地区分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在我举的例子中,无论是学数学的,还是学历史的,他们之所以能在金融行业风生水起,靠的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实用知识,而是他们的能力,能够抽象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所以历史学并不是没有用,只是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它们该怎么用而已。人们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误会甚至是偏见,是由于在思考、判断什么是有用的时候,思路过于简化了,想积累财富,就直奔那些与财富联系最紧密的专业去,往往结果未必能得偿所愿。
前不久我看到一篇报道,是一位清华大学金融学教授给年轻学子们的建议。他说:“对于18到22岁黄金年龄的大学本科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方法论。要通过不断地思维训练,建立起一整套如何去思考问题,如何去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些方法论思维的训练,大都包含在最基础的学科里,比如哲学、文学、历史学或者数学、物理和计算机。”很多朋友会说,我已经成家立业很多年了,早就不在学生时代了,那这样的学习还有用吗?当然有用,方法论和思维训练,是我们终生需要的东西,无论做什么事、看什么问题,都需要有一种好的方法论和好的思维模式引导我们。如果你已经错过了大学里黄金学习时期,那更应该寻找一些直接有效的弥补方式了。比如坚持听我们这档节目试试,看看会有什么效果。
那么历史学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样的方法论,它是如何训练我们的思考、分析能力的呢?我想还是结合我们这档节目来谈一谈。举一个例子,人们通常认为西周最后一位王周幽王荒淫无道,宠爱小老婆,上演“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导致西周灭亡。这个故事你一定也很熟悉,它出自经典史学著作《史记》。但经典著作就一定靠谱吗?大家一致认可的结论,就意味着是事实吗?我可以先把答案明确地告诉你,“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是假的,西周的灭亡没那么简单。具体内容我会在相关那一讲的音频中讲述,我会罗列证据、展开分析过程,就像侦探破案那样,带着你一起找到真相,以证明很多时候经典并不可靠,人云亦云更不值得依赖。
再比如秦始皇,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之一,但仔细想想,我们对这个历史人物真的了解吗?现在社会上对于秦始皇的评价呈现两种极端,一种声音颂扬他完成统一大业,是千古一帝;另一种声音贬斥他为暴君,因实施残酷的刑法而导致亡国。就前一种声音而言,中国统一真的是秦始皇的功劳吗?历史真的是由英雄创造的吗?这是一个可以质疑的问题。对于后一种声音来说,秦朝的法律真的严酷吗,秦朝真的是因为严刑峻法而亡吗?同样可以质疑。到时候我将举一个发生在秦始皇时代的案件为例,彻底颠覆你对秦朝法制的看法。
知道更多与周幽王或秦始皇相关的史实,当然是一件好事。但毕竟他们离我们的生活那么遥远。我讲这些案例,并不是仅仅为了纠正你的历史知识,而是试图展示这个分析、思考的过程,告诉大家如何摆脱权威、大众的影响,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翻开手机,各种信息扑面而来。问题是,这些信息中哪些是真,哪些是假,哪些真有价值,哪些是在带节奏,我们必须要有判断能力和分析方法,否则可能被一些信息误导,甚至做出对生活、事业发展不利的决策。
即便是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他们传递给你的信息,你应该如何看待如何处理,有时候也会非常关键。我们这档节目,除了系统梳理中国历史,帮你建立整套历史认知之外,更希望能和你一起分享思考的过程,有助于你建立一套深刻细致的思考、分析方法,最终形成敏锐的判断能力。
《中国通史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