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与行

作者: 阿泓_09fb | 来源:发表于2020-03-11 13:16 被阅读0次

曾读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联想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知与行要做到合一真的很难。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知道一生并不长,时间过的又很快。留下点什么才算“不白活一回”。

当想到这些,而愿意去行动时,又有许多问题出现了。

比如说一道菜。同样的分量,同样的厨具,同样的制作方法,不同的心情做出来,味道就不同了。这其中的道理就是行动时出了问题。

把制作这道菜所配的分量,制作过程写出来并不难,难的是但行动的过程中,需要心细,眼巧和手勤,这需要耐力。

又比如读书,知道了多阅读的好处,又购回心仪的书。去阅读时,又因环境,时间,或情绪不能坚持阅读下去。

王阳明先生著的《传习录》,他把“知”阐述得淋漓尽致。知行合一的“知”是指良知。

他说:“一个人如果知道良知的诀窍,不管多少私心杂念,只要良知发现,便自会消除”。

什么是良知呢?良知到底是什么?对我来说,良知就是用力去做好自己当下的事,努力去修养自己的身心,不给身边的人制造麻烦。

无论何种境地,无论富贵还是贫穷。人若无知,生又何益。良知是心,是日结月累的认知。

有“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乌鸦反哺”的故事,告诉我们动物尚懂得知恩图报,何况有智慧的人。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年迈的父母可以安度晚年,给年少的孩子做个榜样,才无愧于自己存在的意义。

做一个有良知的人,是眼,是心,是脑,是仁而爱人,是恻隐之心,是平等,博爱,是生命历程中相知相惜的方式 。

有良知的人,能时时反省自己“有没有”私心,用磨练自己心态,战胜自己的惰性。

克服了知而不行的坏习惯,驱除杂念,养成了好习惯。专注于当下的人和事,一步一步的改进自己。

在改进自己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就会去努力践行。

我决定开始写作后,一直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也许这就是杂念太多的原故吧。

今早我习书法《阴苻经》,一笔一画之间,稍一走神笔锋就不顺畅。每笔墨调适不匀,笔画之间浓淡就不相宜。心悟,每一细小必须专注于精神气。字迹呈于纸上才能合心意。

所以,知与行非常重要,要牢记。要注意检查自已是否知而后行,行而是否合知。

知行合一,方能行远。知而后行,让余生的历程更有意义。

相关文章

  • 陶行知谈行是知之始

    关于知与行的关系,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陶行知却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 行与知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行与知是一对连体双胞胎,谁也离不开谁。 一个人只有身体力行,亲...

  • 知与行

    最近和一个学习力不错的朋友聊天。突然就谈到一个问题:感觉自己一直有看书,一直在学一些课程;感觉自己很有收获。可是在...

  • 知与行

    知能言传,行却是习惯和经验,只能身教 知行合一需要修炼才能达到

  • 《知与行》

    今天在《头条》中看到一篇文章,介绍沂州府的。 当时沂州府衙门大门上有一楹联,据说是清乾隆初年兰山知县李方膺所撰写:...

  • 知与行

    N一40 晚上早到家, 充满了期待,却出我所料。 可以有渴望,但要零期待。 当度过和朋友闲聊的看月食的时光, 才意...

  • 知与行

    听到过的你会忘记,看到过的你会渐渐淡忘,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你才会铭记于心。近期参与公司举办为期四天的技能培训...

  • 行与知

    践行是验证所学的唯一捷径。 实践证明,任何十分合理的推理在实践中都会显得漏洞百出。很多东西都需要在实践中才能更好地...

  • 知与行

    戒思,思考逻辑信息的种种局限,对情绪有帮助,对事实没有,当思维的知达到一定程度,就快快的行动吧,客观的实践才能累计。

  • 知与行

    光有本书的知识还不能保证你最终成为富翁,因为知识本身并不产生价值,对知识的正确运用才能产生价值。投资本身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与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igfj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