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共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开篇作者列举了一种可怕的现象“有一种可怕的危险——这就是学生坐在课桌后面而无所事事,每天6小时无所事事,月复一月,年复一年的无所事事。”现在想来自己不就是这样的一位特别听话,特别认真,特别踏实在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吗?像我这样的听话的学生。以至于完全按照老师教授的模式进行认真的识记、背诵,按照任务单完成任务,而丧失了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现在教学中要迸发出一些创新的思想或者独特的看法的时候,我总是显得那么的木讷,因为我不会思考!都是传统思想或者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时代产物啊!
苏霍姆林斯基早年就提出了像类似于识记、背诵,在脑力劳动中应该占据第2位,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课,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些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可是多么遗憾,我们的老师常常忘记了这一点,因此他的主要智慧努力就不应当在记忆上,而应当在思考上去。
我自己当老师的时候也没有这样的理论的支撑,但是冥冥之中明白,要让学生有自己读他的看法。所以课堂上特别注意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哪怕是学生不正确的、甚至是近似于荒谬的想法,都会允许学生大胆的说出来。记得自己在黑板上经常会写“要我学”三个字,要求学生调换顺序读,我总是用着重号标出读的顺序是“要我学”好还是“我要学”好?聪明的学生总是明白老师意在引导、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就这样,这三个字我写了20年。等到第21年的时候,我照例把这三个字写在黑板上,可是那节课突然有一个平时沉默不语的学生嘟嘟囔囔的说了一句,因为声音声音很小学生很不耐烦,现在想想,非常欣慰的是,我当时制止了嘲笑他的学生,让这个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没想到这个学生一张嘴我就惊讶了。
“老师,我想说什么时候能达到要学我的境界!”我突然为自己狭隘的思想感到汗颜,并深深的为这位孩子的思考结果折服。当即就号召全班的同学,即可就向他学习。清楚的记得,我当时是这样说的:“你太厉害了,颠覆了20年来我对这三个字的解读,你让我看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要学我!现在全班同学要向你学习,学习你独特的思考视角,学习你美好的学习愿景,学习你大胆表述自己想法的勇气……”还没等我我说完,刚才的嘲笑声就转变成了雷鸣般的掌声和啧啧称赞声!试想这个敢于思考和敢于表达的孩子,被老师认可和鼓励后的心情是何等激动!
从那时起,我进一步明确了“要我学”是学习第一境界;“我要学”是学习第二境界;“要学我”乃第三境界。也就是从那刻起我慢慢悟出来 ——语文教育旨在教真善美之语,写真生活之文,育真性情之人。教育的本质就是在“要我学”到“我要学”中找到真正的着力点和发力点,进而实现“要学我”的美好愿景!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体验到的是一种最美好、最深刻的事情感,就是探索奥秘的感觉;谁缺乏这种情感,他就丧失了在心灵神圣的战栗中如痴如醉的能力,他就可以被人们认为是个死人,但是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被无力胜任的死抠功课的苦役,折磨着的活死人。这段话读读就觉得浑身战栗,多少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变得厌学。
怎样让学生在怎样才能让思考活动,在课堂中占统治地位,怎样才能使思考认识发展理解和求知的需要,成为一个人最精神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在每一个年轻人的心灵中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只有教师的思想才能才能去点燃它,所以说那种热爱自己教育而又善于思考的教师,才有力量使教室里保持肃静,儿童特别是少年和青年用心地倾听他的每一句话,才有力量激发学生的良心和羞耻心,这种力量才是一种无可争议的威信,我们依靠思考,也只有依靠思考才能驾驭年轻的心灵,我们的思考能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我们的思考能激发学生对书籍不可遏制的向往,所以想方设法设计好课堂活动,竭力让课堂成为思维火花绽放的殿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