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看亲戚”,应该是乡下、城里都兴。
在宋家闸、在运河两岸,“看亲戚”以前是从正月初二开始的。当然,先是贵客;那就是女婿看老丈人。特别是头一年刚刚结了婚的,叫“新客拜年”。然后,才按亲戚的“远、近”,依次“看”下去,大抵能看到正月十五。
在“看亲戚”中,“新客拜年”当是重头戏:
甭管谁家的“新客”来了,都要由一个小舅子领着,一个小舅子提着席子,众多小伙子簇拥着,挨家挨户的“拜年”。那是真的要“推金山、倒玉柱”一个头磕到地的。只要一上街,闺女媳妇们一街两巷的就要跟着看,不管谁家的,个个都要品头论足。拜完年,“小舅子们”就又轮流上场:一个个大展身手,使尽解数,一定要在酒桌上把“新客”“灌倒”……
当然,如今我忆起的不是当年酒桌上灌“新客”的闹剧;而是让我想起了当年如何麻溜的接了“包袱”,去赶下一家,“看亲戚”。
说起来逢年过节“看亲戚”,应该是先人们的智慧:
以前,不像如今有微信,有视频;老年人玩不转的,能用老年乐。在那“家书抵万金”,亲戚们偶尔“相见不相识”的时节,如果没有个逢年过节“看亲戚”,谁还能认识谁?正是这一年两次的“看亲戚”,让人们才能知道“我从哪里来”,谁远谁近。
这是好事,可在改革开放之前的岁月里,确乎,更考验了一代人的“智慧”;那就是利用仅有的一点资源,既不失脸面,又完成了一年一度的“沟通。”
所谓“接包袱”,以前的“包袱”,就是由一“包袱皮”包着的“看亲戚”的上好东西。一般由点心、糖果、馒头等构成。那时候,所谓糕点,上品为“三刀”“条酥”“红炉”;一般人家,多是“姜丝”“花生板”之类。一斤、一斤用纸封了,外边用“经子”十字插花包扎好;一定要包得见角见棱,然后再用一长条红纸别在上面。这样喜喜庆庆,就是一个“封子”。一般小门小户人家“看亲戚”是四个“封子”,十斤馒头。那馒头六个一斤,顶上用“洋红”点上六个红点。让人看了很是喜庆的。“封子”里有的是糕点,有的是红糖;有的还要用大米,粉面儿凑。其实,在那个年月,也属于上品……
只有家境好的,才会封到八个“封子”,十二个“封子”。到了用两个“包袱”那就是看新亲了。到亲戚家,亲戚家是不会全部“笑纳”的;吃过饭,啦完呱,要“回包袱”。“回包袱”时,一般情况是见一面、分一半。只有亲戚抵实,才可能“磕包”。
另外,那时候不光看“包袱”大小,就是看“包袱皮”,也能看出“看亲戚”者家境的好孬:一般人家,大都用盖煎饼的笼布。只有新亲,才用大红印花布印了的专门“包袱皮”。而上了年纪的讲究人,则是用兰印花布印了的“包袱皮”,显得大方,素雅。
所谓“接包袱”,就是家里来了“看亲戚”的,主家先让“客人”坐下,喝茶、置菜,慢慢诉家常;主家则赶紧用自家的“包袱皮”倒腾了,马上背着,去看下一家亲戚。
为嘛?
为的“现成”。用现在的话说,叫“借梯子上楼”!不要筹备,不要花钱,背起来就走,既看了亲戚,又不要花钱,岂不是一举两得!其实,说到底,还不是一个“穷”字了得。
因而,在当年,这就是大家都明白的“游戏规则”。故为照顾亲戚的缘故,家境好一点的,就及早准备“看亲戚”的东西,为的就是好让亲戚们“接包袱”。常了,因为大家都明知,所以有的“麻溜”人,干脆不用倒腾,直接背起来就走!结果,有一年就闹出了笑话:
那一年大清早,我哥哥受命背了包袱去看姥姥;想不到,到十二点多一点,姑家老表,竟然背着我们家的包袱来“看”我父亲了!
当然,这种笑话,估计是永远没有了。且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这“看亲戚”的习俗,正在“与时俱变”!
应该大约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吧,“包袱皮”就渐渐失去了功能。先是“方便面”,“旺旺食品”登场;再是名烟名酒来往。接着又是“四大样”“六大样”“八大样”;且是“猛一丢”,再不要“回”的!但也都是从年初二开始。
可而今,却是全变了--一是“看”的早:入了腊月,就有“看”的;二是“包袱”的内容,全变了:用现代话说--直接“套现”:
一掏就是千儿八百:往那一撂:
不知道,您缺什么,您就随便买点吧!
可到了今年,就更省事:
反正老的少的都有了“微信支付”,一个接一个的红包发完,再来一个大大的拜年“表情包”完事!
作者简介:
宋致国,73岁,山东微山人,济宁医学院退休。曾在《山东文学》、《时代文学》、《青年文学》等报刊发表过散文、小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