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们对孩子的关心、爱护都多过对父母的爱。父母和孩子,从血缘关系看,都是骨肉亲情,一级直系亲属,为什么大家的爱会不约而同的厚此薄彼呢?
以前,人们习惯于把孩子对父母的疏忽和淡漠看成是不孝,其实这种看法明显有失偏颇。
要弄明白这个现象产生的根源,首先要看清楚这两个群体:孩子和老人。
一方面,孩子从出生那天起,每天都在成长和进步,多养一天就多一点惊喜,孩子代表了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另一方面,孩子的形象和声音很可爱、很讨喜,人们会不由自主的喜欢他。
再来看老人,老人从步入老年起,无论是形象、身体机能,还是个人能力,都在走下坡路,并且这种衰败呈不可逆的态势。无论外界给予他们多少帮助和支撑,始终无法改变这种颓势。老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代表着深深的绝望。
想明白了上面这些问题,就自然弄明白了人们为什么普遍宠爱孩子,而忽略老人。
这不是孝顺与否的问题。而是理性使然!
谁会对一件百分之百会失败的事情倾尽全力呢?比如把所有精力耗费在老人身上。无论子女给予父母多少时间、精力和金钱,也扭转不了他们走向死亡的结局。因此,逐渐疏离老人其实是子女对父母绝望后的理性选择。
相反,如果对孩子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就有相当大的概率把孩子培养成才,这是一种成功率较高的投资,培养孩子的每一步都充满了热情和期盼。
为什么社会上有很多人都会放弃严重发育缺陷的孩子呢?本质上就是因为这些孩子让人绝望,无论父母付出多少努力,都看不到未来。
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每个人都终将老去。
作为年近五旬的人,我完全想明白了上面这个哲学问题。所以,在我老了以后,我会非常理解我的孩子不是那么爱我,却特别爱他的孩子这种现象。并且我认为他这样做是正确而理性的。
从我自身角度看,我也不喜欢逐渐老去的自己,每每看到自己逐渐失去青春色彩的身材和皮肤,以及逐渐不再健康的身体,我除了有一种对自己的厌弃,还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绝望。
衰老的不可逆,既然自己都无能为力了,何况孩子!他们能怎样?与其让他们在你这注定的败局里不断投入,还不如让他们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每个即将老去的人,都要淡然看待衰老和死亡。不要逆自然规律而行。大病不必救治,免得徒增自己的痛苦和家人的负担。
网友评论